1、亲子中,幽默感很重要在这个带孩子观世界、建立孩子世界观的过程中,幽默感不但能让孩子身心愉悦,还能建立孩子的健全人格,更能使孩子与父母彼此更加信任,感情愈加牢固,且不会随着物理距离的扩大或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变得疏离。——张华《世界是我们的课堂》
幽默感看起来在哪儿都挺重要,尤其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它可以跨越长幼隔阂,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与负担,增加交流的感情,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润滑剂。
记得看到过一句话,叫:成为有幽默感的父母,才能培养出高情商的孩子。
有个小故事:一对父母带女儿去见姨婆,女儿穿了一双尖头还带跷角的皮鞋,觉得很时尚,妈妈怎么看都觉得别扭,就说:这么丑的皮鞋像什么样子?像个马戏团的小丑似的!女儿听了当然不高兴,气呼呼地说:我就穿这双,你们看不惯那我就不去了。
这时候,爸爸过来了,他看看女儿的皮鞋说:仔啊,这么尖的皮鞋头,要是踢到谁那真是吃不消啊,你这是穿着防身武器去见姨婆啊!女儿听完哈哈大笑,边笑边去去换鞋了。一看就知道,这家里爸爸和女儿的关系肯定是最近的。女儿平时有什么事,都爱跟爸爸说,一个有幽默感的父亲是多么重要!
不过,幽默感这东西也要有个边界,在涉及大是大非、原则上的事情时,该严厉就得严厉,不能含糊。
还有就是,不要觉得幽默好,就试图把自己的孩子也变成幽默、搞笑的人,这不是改出来的,是跟孩子天分、性格有关的,孩子如果是个性格内向的人,那就用合适他的亲子互动方式,不要去改造孩子,让孩子做自己。
总之,在亲子关系中,学会有分寸地使用幽默感,会让亲子关系变得和谐、有趣,即使将来孩子长大了,也会跟父母保持亲近的距离,而不是慢慢疏远。这对于作为父母的我们,也是一堂必修课。
2、游戏化教养,最有效如果说一流的学校是一座博物馆,那么顶流的学校则是一座游戏中心。——张华《世界是我们的课堂》
游戏化,真是激励孩子学习和成长的一个重要方法。甚至有一位美国教育专家专门写了一本书,叫《游戏力》,探讨游戏在培养亲子关系、激发孩子学习与成长方面的重大作用。
游戏是孩子的第一语言,我们平时想告诉他们一件事,最好的方式就是“玩给他们看”,而不是“说给他们听”,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顶流的学校肯定是一座游戏中心,而不是一个说教场所。
在《世界是我们的课堂》这本书里,作者也是强调,要学会游戏化教养方式,这样孩子才能吸收得好,而作为家长的我们,也不会因老是说教而觉得效果不好。
那具体该怎么做呢?
比如,平时我们跟孩子沟通,可以用玩游戏的方式,扮演不同的角色。大人扮演某个角色,孩子扮演另外的角色,双方在角色里沟通。
这样,孩子就会在一个放松的状态,说出自己心里真实的想法,而家长也不会站在一个居高临下的角度,不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
这种游戏化教养的方式,前提是,要多付出时间,多陪孩子玩,体会孩子的感受,理解他们的语言,毕竟,这种才是最有效的亲子沟通方式。
而在学校也是一样,从脑科学的角度看,游戏能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如果能把所有的学科教育以游戏的形式,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接受,那将会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
3、给孩子留白,允许孩子犯错好的教育应该给孩子留白,留白也是一种能力。留白既包括了时间留白,也包括了“试错留白”,即允许孩子犯错。——张华《世界是我们的课堂》
留白这个说法有意思,实际上就是多给孩子点自由的时间,让他们自己捣鼓点东西。
现在的孩子,课余时间几乎都被补习班兴趣班占了,不像我们小时候那个年代,根本没什么补习班,写完作业就是玩,各种游戏,跑到大自然里,捉蚂蚱逮蛐蛐,一下午看蓝天白云,大段留白。
不过,留白也不能无限制,这个度要把握好。只能是说,给总想鸡娃的父母一个提醒,让散养娃的父母也注意劳逸结合。
作者张华说,相比欧美地区的孩子,中国孩子从来不缺乏学习自驱力与创新自信力,缺乏的可能只是留白的空间和展示的舞台。
今天,在补习班满天飞、抢占孩子们注意力的时候,确实需要家长们考虑一下,为孩子留白的重要性。适当地鸡娃,适当地考虑为孩子留白。
其实,大人工作之余,也需要留白,做些无用之事,比如冥想、发呆、放空这些。很多生活乐趣都是源于这些无用之事,很多发明创造也都是源于那些偶然无意之中。
有很多人,自以为做着有用的事,却收效甚微,而另一些人,看似做的是无用之事,却能惠泽大众。
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多给自己和孩子一些留白空间吧!
4、有家风的家庭,就有核心价值观一个家庭或一个人要有核心价值观,一个企业或一所学校,乃至一个国家,都需要有核心价值观。——张华《世界是我们的课堂》
看到书中的这句话,我想到最近在一个很有烟火气的地方看到的一个宅子。宅子门口的门楣上有两块匾,上面一块是“陈家园”,下面一块是“颍川长流”。
看到这两块匾,你就知道,原来这家人是颍川陈氏后人,迁到这里来的。颍川陈氏是汉末魏晋时期的名门望族,祖上出过很多名人那种。
其实,那个宅门两边还有一副对联,我当时忘了拍下来。那对联,显示着这户人家的家风。
那种家风,不是随便买两副对联贴到门上就成了家风的,所谓家风,是融入到这家人的血液里的,一代一代传下去的。
这种家风,也可以说是这个家的核心价值观,让这户人家熠熠生辉,朴素但高贵。那种感觉,比对面的豪宅一点都不怯,静静地在那里,无需解释,自入高云。
所以,其实不论一个人还是一个家族,是要有家风或者说核心价值观的。
这个东西就像是一种精神、风骨,哪怕一个家族里的儿女,将来像蒲公英一样散落到各地,但是,那种精神永在,凝聚的心就在。
毕竟,人生短暂,不过上百年,但精神可以贯穿,无穷无尽。无论经过多少代,它都可以作为指导,让一个人、一个家庭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自己是谁,将来要干什么,成为怎样的人,这不正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想要弄懂的几大问题么!
一个人一旦知道了这些,他就是幸运的,会帮他减少很多年的探索,就会懂的把这种精神更好地延续下去。一个家庭奉守着家风,就是有根的,在大是大非面前就会笼络住家族人员,凝聚成一条心。
所以,如果你也意识到了,可以从我们的孩子开始,树立一个适合自己的家风,让一个人有所立,一个家有所传。
5、对孩子来说,自由才能自律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对大人来说,自律才能自由;对孩子来说,自由才自律。——张华《世界是我们的课堂》
为什么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让他们自律,而不是通过管理让他们自律?很多时候,相对于一个管理者,父母其实更应该是一个领导者。
领导者跟管理者的区别是什么呢?用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话说就是:管理者是做正确的事,领导者是正确的做事。
这句拗口的话具体是什么意思?就是说,管理者是,你给他一个正确的方向之后,他去执行,而领导者是判断这个方向对不对。说白了,领导者是把握大方向的,而管理者是执行这个方向的。
相应地在现代教育里,父母最好是这个领导者,把握好方向之后,孩子再按照这个方向去执行,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留白。
然而,现实是,我们很多父母难免陷入管理误区,只想到规矩、效率与控制,忽略了目的、方向与亲情。
父母的领导意识匮乏,很多父母连方向都没有搞清楚,就忙于管教、出成绩、完成任务,最后不光孩子精疲力尽,父母也变得焦虑。
那么,父母在理解了要给孩子充分自由后,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习惯呢?作者张华在书中提供了一个方法,那就是,父母可以创造游戏化氛围。
游戏化教养是一个很有效的方式,当工作和学习散发出浓郁的娱乐与游戏的气息,孩子一旦沉浸于当下的“游戏”,想低效都难。毕竟,游戏是孩子的第一语言。
所以,多给孩子一些自由时光吧,不要用各种补习班把他们填满,给他们把握好方向后,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能量,去探索这个世界。
6、做高支持型的父母怎样的父母是“高支持的智慧型父母”?答案是一句话——给方法不如指方向。聪明的父母会以退为进(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只有真正激发孩子找到自己热切想追求的事物,并持续增强其自信,父母才有可能成为高支持的智慧型父母。——张华《世界是我们的课堂》
回想一下,那些在某领域有所建树的人,真的是很早就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这背后当然少不了父母的引导和指导,一旦找到这个兴趣后,孩子就会自发地投入进去,跟其他知识融会贯通,过程中不断增强自信,最终成为一个人才。
比如,当下成为世界新首富的马斯克,10岁就学会了如何编程,在机电工程师父亲的启发下,很小就对科学技术十分痴迷;
再比如,世界著名作曲家贝多芬,他的父亲是个二流音乐家,酗酒无度,但是,这位父亲好在很早就发现了儿子的音乐天赋,教他练习键盘或小提琴,最终把儿子培养了出来;
还有,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童年多少有些不幸,6岁母亲就去世了,父亲是两个地区的行政长官,把儿子寄样在一个石匠家。
不过在这里,米开朗基罗倒是得到了艺术启蒙,接受了很多艺术熏陶,雕像啊画画啊什么的。父亲一开始还不理解,觉得这是不务正业,后来看到儿子如此痴迷,倒也扭转了看法,干脆把他带到佛罗伦萨最著名的画家吉兰达约的工作室学绘画,小米仅用了一年就掌握了绘画技巧,后来,父亲又说服吉兰达约,按画家的标准给儿子小米支付工资,从此,小米长达70多年的艺术生涯。这样的父亲,多给力!
只要孩子找到了那个方向,做父母的最好不遗余力地支持!如果孩子还没找到那个方向,那做父母的,最好帮他找到,因为,有了方向的人,才是幸福的人,才知道自己是谁,未来要做什么,怎样才会达到最终幸福。
7、对孩子,要面对面有个观点叫“背靠背,不如面对面,面对面,不如肩并肩”。“背靠背”是指父母和孩子缺乏沟通,甚至缺少见面;“面对面”是指亲子沟通整体顺畅;“肩并肩”是指父母和孩子应该成为共进退、并且交心的“战友”。——张华《世界是我们的课堂》
背靠背、面对面、肩并肩,讲述的是父母与孩子三种互动形式,其中,最好的互动形式,当然是肩并肩。也就是说,最好的成长,是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要让自己高高在上,而是要作为孩子的伙伴,与他一起探索、一起发现、一起收获,保持同步。比如,一起读书、一起锻炼、一起走进大自然,这个过程,不仅能让孩子健康成长、拓宽视野,同时父母也在成长,也收获满满,这是个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过程。
为什么现在很多父母都爱焦虑?很大原因就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关注不是持续性的,不是肩并肩的,而是间歇性的。他们发现孩子有问题,就多关注一下,如果孩子没有问题,他们就关注得少。总之,对孩子的关注和陪伴,他们缺乏一个宏观掌控节奏,对于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自己心里都不清楚,他们没有跟孩子共同成长。
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这一点很重要。
一位儿童发展心理家曾说过一句话:你养育一个孩子,是重新活一次的机会。你有机会,把你缺失的能力,跟孩子一起补足。
共同成长,相互促进。最终,成就孩子的同时,也是父母进行精神生命的第二次发育。
8、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很重要比起过人的智商,孩子们的优秀,始终来自超强的内在驱动力和自主学习力。——张华《世界是我们的课堂》
一个人的智商,是先天的,没法改变,但是内在驱动力和自主学习力,是后天的,是可以塑造并引导的。
那么,如果塑造孩子超强的内在驱动力和自主学习力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其发现自身兴趣所在,然后适当引导,教孩子做出一些成绩,过程中增强自信心,最终,形成他自己的内在驱动力和学习力。
想起有个节目叫《老师,请回答》,里面一组家庭,让我印象深刻:一个6岁的女孩,上培训班一年花掉近120万!她是怎么花的呢?姥姥和妈妈给安排了六七个培训班:表演、声乐、钢琴、芭蕾、走T台、珠心算等。大概算下,公司签约:10多万;声乐表演:40多万;2次工体演唱会:30多万;纽约时装T台秀:20多万;其他零散的班:10多万……
就是在这种重金栽培下,主持人问了晴晴一个问题:9加6等于几?晴晴半天没回答,旁边的小朋友说:这很简单啊,幼儿园就学了。但是晴晴说:你觉得简单,我觉得好难。姥姥和妈妈在旁边小声提醒,晴晴却大喊:你们不要再提醒我了!可以看出,晴晴内心实际上对珠心算是抵触的。
试问,这么讨厌珠心算的孩子,会对学习产生内在驱动力和自主学习力么?晴晴到底喜欢学什么?她喜欢什么?姥姥和妈妈不知道,她们甚至不关心,她们只知道:花了那么多钱,孩子就能比别的孩子学得多,多学一门本事,将来做个有用的人。
可是,她们却忽略了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忽略了孩子的教育真谛:只有自己感兴趣,才会学得好。姥姥和妈妈的做法,本质上还是填鸭式教育。一个好的教育,应该是启发和引导式的,让孩子发现兴趣所在,激发内在驱动力和自主学习力,进而找到未来人生的方向,才是个未来幸福的孩子。
9、学会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多掌握几门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张华《世界是我们的课堂》
马斯克认为,一些传统学校就像“流水线生产”,总是让孩子争取“完美”的履历,多参加几次课外活动、多掌握几门外语,却忽视了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张华《世界是我们的课堂》
马斯克有5个孩子,他们本来在一个“天才学校”学习,叫米尔曼学校,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但后来,马斯克让他们退学了,转到另外一所只有少数人能上的学校,叫星球学校。
马斯克对原来那天才学校有两点不满意:第一,他们只教授知识不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只注重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不注重创新思考。就因为这两点,马斯克让孩子们退学,自己创办了一所实验学校:星球学校。
在他看来,有创新思考能力、能解决问题,才是孩子所需的最重要的品质。
这个学校课程的设置侧重于人工智能、编程和应用科学,里面既没有体育也没有音乐,更没有外语,因为马斯克觉得,这些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翻译软件解决。
在这所学校,极度注重应用和实践,鼓励孩子大胆表达,把现实中的问题搬到课堂上,让孩子们讨论,然后动手解决。
这种学校教育,为我们现在的家长提供了新思路。虽然我们不可能像马斯克一样,把孩子从学校里面捞回来,但是,我们需要培养孩子的创新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在面向未来的竞争中,只有这两个能力才能让孩子不断思考不断前进。
怎么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第一,多给孩子留白,不要让作业、所谓的知识填充了孩子所有的时间,要给他们一些自由娱乐放松的空间。
第二,多给他们一些完整的问题,让他们自己思考,然后动手解决。
第三,家长在旁边,作为辅助引导,鼓励和陪伴,这个角色缺一不可。
10、3D法培养一个自律的孩子如何养育自律的孩子呢?经过10年的实践,我总结出了一套“3D逆向自律法则”。
»延迟(Delayed):慢就是快。
»危险(Dangerous):危险即安全。
»方向(Direction):给方法不如指方向。
——张华《世界是我们的课堂》
孩子不自律,总让大人管来管去,最终大人身心疲惫,孩子也痛苦,其实是教养方法不对。
在《世界是我们的课堂》这本书里,作者张华就根据他的实践,总结了三个有用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自律,我们来具体看看,这三个方法到底怎么操作:
第一,慢就是快。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实,从根本上来说,孩子对所做的那件事,只有真正投入进去了,产生了心流,那要达到的效果才是最好最快的,而不是在外界的逼迫之下。
那如何才能产生心流的效果呢?对于小孩子来说,那就是制造一种游戏娱乐的心态,让孩子投入进去。毕竟,游戏才是孩子的第一语言。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在跟孩子互动的时候,口头语多用要怎么怎么样,而不是不要怎么怎么样,这也是在产生心流的大前提下,给孩子一种暗示,如果经常说不要怎么怎么样,反而形成了相反的信念。
第二,危险就是安全。
有时候,父母需要真正放手,让孩子自己真正掌握主动权,等他真正认识到事情的不良后果之后,他们才会对自己开始有要求。
如果父母不考虑这些,而是一味地掌控孩子,那孩子们永远不会知道,危险的边缘到底在哪里。
第三,给方法不如指方向。
这是真正高智慧型父母的做法。我们需要给孩子多一些自由和空间、少一些要求与苛责,当孩子们有能力做出明智的决定,变得自律,就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以上,是三种培养孩子自律的方法。总结下来,其实核心还是在于:多给孩子预留一些空间,不要过分强迫他们,父母要多与他们肩并肩,而不是颐指气使。
我是【妖妖的微笑】
一个热爱读书、写作、旅行的女子,更多故事分享,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