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1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第2次载人飞行任务。发射前后都有哪些动人的细节?又有怎样的背后故事?新华社记者为您带来来自现场的记录和观察。
10月16日,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出征:跨越时空的巧合
15日夜,东风航天城问天阁。明月高悬,月朗星稀。寒风挡不住人们奔涌的热情,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为神舟十三号乘组壮行。
“向航天员学习,向航天员致敬”“预祝你们成功,期待你们凯旋”……一声声呼喊、一面面横幅,代表着人们心底最衷心的祝愿。
10月15日晚,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广场举行。翟志刚(左)、王亚平(中)和叶光富(右)即将开启为期6个月的飞行任务。(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这是一次注定载入史册的载人航天任务。
约1个月前,首批进驻空间站核心舱的神舟十二号任务航天员圆满结束了为期90天的太空之旅,顺利返回地球。
18年前,也是在10月16日,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环绕地球飞行14圈后返回,完成中国人首次飞天壮举。
更为巧合的是,神舟十二号发射的日子,是我国首颗氢弹爆炸成功纪念日。而神舟十三号发射的10月16日,这一天是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纪念日。
因为传承,所以浪漫。因为奋斗,所以伟岸。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出征仪式上,航天员王亚平的女儿高喊着“妈妈、妈妈”,在人群中显得格外引人瞩目,而作为母亲的航天员王亚平眼神坚定、脚步铿锵,只是在上车前的最后一刹那,眼中闪烁出动人的泪光,这一幕让人无不为之动容。
日月星辰,皆为情话。王亚平曾告诉自己的女儿,要去天上摘星星,此刻,她已经奔赴星辰,成为“离星星最近的人”。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此刻共梦圆。
护航:最快8.5天的应急救援发射如何实现?
在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的同时,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也已经完成发射前的全部工作,进入应急发射待命状态。五院神舟团队在6个月的时间里经受住了三船工作并行开展的艰巨考验。
作为航天员实现天地往返的“生命之舟”。研制团队开创了天地结合的应急救援任务模式,即每次有两艘飞船进场,由后一艘飞船作为突发情况的生命救援之舟,具备8.5天应急发射进行太空救援的能力。
最快8.5天的应急救援发射如何实现?事实上,8.5天应急救援发射流程,其中还包括48个小时的人员集结和准备工作时间。48个小时看似不短,但一支几百人的试验队里,队员来自天南海北,把这么多人在两天内输送到一线远比想象中困难。
10月16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成功,并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四舱(船)组合体的画面。(新华社记者 田定宇 摄)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调度系统专门制定了一个名单,所有预备作为应急救援发射试验队队员的人都在这个名单上。根据应急救援方案,两个小时内调度人员要到岗组建试验队,一个小时要通知到全员。
另外,接到指令的时间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可能在白天大家上班时,可能在某天深夜,也可能在一个节假日,为应急发射流程的管理又增加了难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调度系统在规划人员基本集结路线的基础上,制定了各种路线预案。比如一个队员所在的城市航班比较少,那就提前安排好车辆将他送到临近的大城市,以此确保每一名队员都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到岗。
与此同时,调度人员还需要将备份产品、试验设备、办公用品、防护用品等各类必需的物资组织到位,以及协调发射场提前开始准备工作。也就是说,从接到指令起48个小时里,调度系统将做到让全体试验队员穿上工作服,投入发射场工作。
这个过程中,火箭团队是以30分钟为一个计数周期,每两个小时为一个工作阶段。不仅如此,每一项工作步骤都细化到工作时间、累计工作时间、所需岗位及人数、人员所属中队、定位厂房,安排得“明明白白”。
特别值得一提的“累计工作时间”会统计每名人员的持续工作时长,当达到预设的最大值后,人员必须更换,避免打“疲劳仗”。
瞩目:将创造中国太空驻留新纪录
飞船入轨后,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航天员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进一步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按照预定计划,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完成径向交会对接之后,停靠时间将由神舟十二号的3个月延长到6个月,执行180天组合体长期驻留任务,这将是我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将首次考核并验证空间站任务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能力。
10月16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进驻天和核心舱的航天员翟志刚(中)、王亚平(右)、叶光富(左)向全国人民挥手致意的画面。(新华社记者 田定宇 摄)
距离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任务成功返回约1个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再次搭乘航天员进入太空,它已经完成了进一步的优化升级,新技能将神舟载人飞船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升。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太空首次实施径向交会对接,上演“太空华尔兹”。在空间站不断调整姿态的配合下,通过天和核心舱下方对接口与空间站进行交会并对接。虽然只是方向变了90度,但是对接的难度却大了不少。
在径向对接过程中,飞船直立后对地的通信将变为由空间站作为基站,通过空间站与飞行器间的空间通信电路,再经过中继星与地面建立通信联系。如此设计,可以实现在径向交会对接过程中,飞船与地面之间不间断联系。
此次径向交会对接整个过程都是在制导导航与控制(GNC)系统指挥下,飞船智能自主完成的。径向交会和前向交会都是中国空间站载人飞船正常的交会方式,会在未来空间站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中交替使用。
统筹:王宇、陈芳、王敏
记者:胡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