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题选取了历史上“管鲍之交”的故事出题。所谓“管鲍之交”讲的是春秋时代齐国的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后世的中国人常用“管鲍之交”这个词来形容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管鲍之交”被视为是中国历史上纯粹而伟大的友谊,因此被国人传颂千年推崇备至。历史上管仲和鲍叔牙终其一生始终精诚合作。哪怕面对困难重重也依然携手并进,最终联手帮助齐桓公开创了春秋霸业。
管仲的祖上是周穆王的后代,可到了他这一代家族早已没落衰败。管仲就像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刘皇叔:说起来是根正苗红的王族后裔,可到了自己这一辈早已因血统疏远而散落民间,所以也也只能靠“织席贩履”为生了。不过管仲比刘皇叔更幸运的是他有一个可以一起搞事业、做生意的铁哥们。这个铁哥们在关键时刻还时常能救济他一下。管仲的这个铁哥们就是鲍叔牙。
鲍叔牙的父亲是齐国的大夫。到了鲍叔牙这一辈虽没继续为官,但家里的资产还是挺丰厚的。鲍叔牙是家境殷实、衣食无忧的富家公子;管仲除了祖上的王族血统之外可谓是一穷二白。管仲非要仗着自己的王族血统喊两声“俺家祖上也曾阔过”当然不是不可以,但这样做毕竟不能当饭吃啊。按说这两个人的家世背景是差距蛮大的,不过家境殷实的鲍叔牙可从来没瞧不起一穷二白的管仲。
恰恰相反鲍叔牙相当敬重管仲,因此常时不时就会接济一下管仲。这对管仲来说无异于是雪中送炭,但堂堂七尺男儿又怎能靠别人的接济生活呢?管仲也是一个有骨气的人,所以他向鲍叔牙提出:“你要真有心接济我不如咱们一起创业。我总不能一直靠你施舍着过活吧?”管仲向鲍叔牙提了一个他认为能发财的主意——合作经商。在当时商人的社会地位其实是比较低下的。
“商人”这个词最初的含义指的就是商朝人。话说殷商部族相当擅长做买卖营生。周武王伐纣灭商后殷商王朝的遗民失去了土地和政治权力,所以只好重新操起祖先的老本在列国之间展开贸易活动。因此当时天下列国都把从事贸易活动的人称为“商人”。最早的一批商人作为殷商王朝的遗民是被周王室册封的各诸侯国所歧视的,因此也就连带着把他们所从事贸易交换活动视为一种不入流的职业。
管仲作为灭掉殷商王朝的周王室的后代在生活的压力下也不得不投身商海了。毕竟王室后裔的身份不能当饭吃。对管仲而言只要能赚钱才不会在意什么所谓的社会地位问题。鲍叔牙对管仲所决定的事一向都是予以支持的。既然管仲现在提出要经商,那么鲍叔牙自然是无偿提供本钱了。尽管说是两个人合伙创业,可家大业大的鲍叔牙出的本钱自然更多一些,而一穷二白的管仲则拿不出多少本钱。
那么按说赚了钱以后鲍叔牙该多分一些利润吧,可每次分利润的时候却总是管仲拿得更多。管仲每次多拿了利润还拿得问心无愧。那感觉就像是本来就理当如此,所以连客气都不需要客气一下。鲍叔牙作为一个君子自然不会对此斤斤计较,可旁人看到后却都为鲍叔牙鸣不平。有一次鲍叔牙听到自家的仆人在议论这件事就说:“管仲并非贪财之人。他只不过是家里确实太穷了。穷人多拿一点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要说管仲这个人后来辅佐齐桓公治理偌大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可谓是井井有条,可他经营自己那么一个小门面却不知咋的就赔了个底朝天。其实这件事损失最大的并不是管仲,因为他本来也没往店里投入太多的本钱。真正损失最大的是出自更多的鲍叔牙。这要换了别人可能就得抱怨了,然而鲍叔牙却并没因此责备管仲。经商失败的管仲决定弃商从政,然而管仲在涉足政坛之初也是连连失利。
管仲曾三次担任基层官员,然而三次都被炒了鱿鱼。这时很多认识管仲的人都开始说他就是一个没本事的废物,可鲍叔牙却对这些人说:“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他没遇到识货的人而已”。经商把本钱赔光了,从政被炒了三次鱿鱼,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办呢?管仲一合计又跑去当兵。当了兵的管仲每次打仗冲锋时都是最后一个,可一等到撤退时他比谁都积极。没过多久管仲就得了一个“逃兵”的名声。
这时又是老朋友鲍叔牙站出来为管仲辩解:“管仲不是贪生怕死,而是因为他家里有老母亲要供养,所以他不得不格外珍惜自己的生命”。管仲知道鲍叔牙多次替自己辩白后满怀感激地说道:“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叔也”。后来的事实证明鲍叔牙并非无底线无原则袒护管仲,而因为他确实比其他人更了解管仲。鲍叔牙知道管仲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只不过还没遇到施展才能的机遇而已。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不是鲍叔牙一再的鼓励,那么管仲很可能就会被淹没在人们的非议之中。管仲正是在鲍叔牙的一再鼓励下等到了时来运转。话说当时齐国的国君齐僖公有三个儿子:老大诸儿、老二纠、老三小白。时来运转的管仲成为了老二公子纠的老师,而他的老朋友鲍叔牙则成为了小白的老师。管仲在辅佐公子纠期间遇到了他人生中又一位挚友——召忽。在管仲早年的坎坷经历衬托下召忽似乎显得特别幸运。
召忽在少年时代就是齐国闻名的大才子。召忽既擅长内政治理,也同样擅长对外征战。公子纠因为仰慕召忽的才华和谋略就将他请到自己府中拜为师傅。同为公子纠师傅的管仲和召忽平时私底下关系相当不错,后来召忽又因为管仲的关系得以认识鲍叔牙。三个都有着非凡才华和志向的人成了莫逆之交。公元前698年齐僖公去世后老大诸儿继承了齐国国君之位(是为齐襄公)。
公元前687年齐襄公派连称、管至父两位大夫前往葵丘(今河南民权东北)驻防。连称、管至父本来在都城当官当得好好的,所以压根不想跑到一个穷乡僻壤去驻守。齐襄公只好表示等到来年瓜熟之时一定派人来跟他们换防,可到了约定好的瓜熟之时齐襄公却压根不提这茬儿。气不过的连称、管至父率军反叛杀死了齐襄公。连称、管至父另立齐襄公的堂兄弟公孙无知为国君。
叛乱爆发后公子纠在管仲、召忽的扈从下逃到鲁国去避难了。公子小白比公子纠更早就出逃了。公子小白的母亲当年受宠于齐僖公,所以齐襄公视其为潜在的竞争对手。当初齐襄公刚继位时公子小白就在师傅鲍叔牙的陪同下前往莒国避难了。公孙无知在国君的位置上屁股还没坐热就又被上卿高傒和大夫雍廪干掉了。短短数月之内齐国连续上演两次弑君之乱。齐国的贵族大臣们开始围绕新君人选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
本来按说如今齐襄公作为齐僖公的嫡长子已身亡,那么最有资格继承君位的就是老二公子纠。可上卿高傒却更中意公子小白,所以他暗中派人通知公子小白赶紧回国。只要小白能抢在公子纠之前进入临淄城就能稳定大局。得到通知的公子小白赶紧在鲍叔牙等人的护送下昼夜兼程赶回齐国。另一方面同样得到消息的公子纠也在鲁国的护送下踏上了回国之路。这时历史对管仲和鲍叔牙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谁能先赶回齐国就能继承君位。管仲和鲍叔牙尽管是多年的老朋友,可这时却各自辅佐效力于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也许上天就是要故意考验一下管仲和鲍叔牙的友情,所以才让他们身处敌对阵营不得不拔剑相向。如今身处敌对阵营的管仲和鲍叔牙本着各为其主的原则展开了斗智斗勇。鲍叔牙一面护送公子小白火速出发奔回齐国,一面派人先到都城临淄去拉拢一些朝中老臣。
管仲这边一面向鲁国借了大批军队,一面亲自带领狙击小队去截杀公子小白。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管仲率兵拦住了公子小白的马车,还用箭射中了小白的衣带钩。机灵的小白当即尖叫一声倒下装死。管仲见状欣喜若狂匆匆忙忙率领人马赶回去向公子纠复命了。小白这边等管仲一走远就立刻快马加鞭往临淄赶。公子纠这边由于因为竞争对手已死,所以也就不再急着赶路了。
当公子纠慢悠悠抵达鲁国与齐国的边界时却发现自己过不去了。原来小白早已回到临淄并在上卿高傒的扶持下登上君位(是为齐桓公)。鲁国方面得知齐桓公已登基的消息后仍试图把公子纠算回去扶持一个亲鲁国的政权。齐桓公任命鲍叔牙为主帅出兵对抗鲁国的干涉军。双方在齐国境内的乾时大战了一场。鲁军在这场战争中被揍得一败涂地。不过击溃鲁军并不是齐桓公的最终目的。
鲁国方面很快就接到了齐桓公以战胜国姿态送来的国书。国书大意总结起来就是:公子纠是我的兄弟。我不忍心亲自杀他,所以请你鲁国代劳。召忽、管仲是我的仇敌。这两个人我要活的,因为我要亲手把他们剁碎才能解心头之恨。如果鲁国不照办的话,那么就等着开战吧。被齐国打怕了的鲁庄公赶紧按齐国要求的把公子纠给杀了、把召忽和管仲给抓了起来。就在这时发生了一段意外的小插曲。
当时有鲁国大臣提醒鲁庄公:齐国点名要召忽、管仲并不是真要杀他们,而是想要重用他们。一旦他们得到齐国的重用必将成为鲁国的大患。与其把人才留给敌国,倒不如直接杀掉了事。鲁庄公在乾时之战中确实是被齐国打怕了,所以还是决定按齐国说的把人交过去。这时又出现了一个变故:召忽劝管仲回去,但他自己决定自杀殉主。召忽觉得管仲的才能胜过自己。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下必能称霸天下。
因此召忽决定让管仲回去施展才能,而他自己则为故主公子纠尽忠。这里召忽和管仲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召忽跟随了一个主人之后就始终不渝尽忠职守;管仲也有他自己的忠诚,但管仲的忠诚不是忠于任何一个人,而是忠于自己的志向。谁能为管仲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就能得到管仲的效忠。召忽和管仲作为朋友都坚守了自己的价值观,但同时他们也尊重对方的价值观,而是用自己的道德价值标准去绑架对方。
召忽死后管仲被押上囚车送回了齐国。来接管仲的正是老朋友鲍叔牙。鲍叔牙接到管仲后在半路上就把他给放了。原来鲍叔牙早就和齐桓公商量好了演一出戏:齐桓公找鲁国要回召忽、管仲的确不是为了杀他们。事实上齐桓公对曾试图刺杀自己的管仲一度是动过杀心的,可鲍叔牙却告诉齐桓公:“主公如果只想治理好齐国,那么有我这样的人辅佐就够了。可如果主公想要称霸天下就离不开管仲的辅佐”。
鲍叔牙寥寥数语就促成了齐桓公与管仲相逢一笑泯恩仇。管仲回到齐国后被齐桓公任命为相国。管仲为相期间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多年后孔子曾说过:“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怕是会被蛮夷征服而变成被发左衽的装扮了)。管仲在后世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不过孔子对鲍叔牙的评价比对管仲更高。
孔子向来倡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通过努力而显身立名固然不易,但能成就他人更是贤德。管仲因鲍叔牙而显达,却没听说有谁因管仲而显达。因此孔子认为管仲确实对华夏文明有大功,但举荐管仲的鲍叔牙更为贤德。如果不是鲍叔牙的理解与支持,那么管仲的命运也许不会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样。诚如管仲所言:这个世界上最理解他的就是鲍叔牙。
鲍叔牙显然是理解管仲的,所以才能实在一如既往支持管仲。那么管仲了解鲍叔牙吗?话说管仲临终之际齐桓公来到他的病榻前询问谁能接替相国一职。管仲气喘吁吁地说道:“主公,我死后您千万不要任用鲍叔牙为相,否则你就是害了他啊”。齐桓公虽连连答应,但心里却不以为然。管仲在担任相国期间尽管与齐桓公君臣相得,但说到底齐桓公当年任用管仲还是看了鲍叔牙的面子。
齐桓公对自己的师傅鲍叔牙还是相当尊重的。等到管仲死后齐桓公还是决定任用鲍叔牙为相。鲍叔牙这个人确实能力出众,可他的性格过于“刚正”。鲍叔牙为相期间得罪了不少人,后来在这些人的攻讦下郁郁而终。管仲反对任用鲍叔牙为相并非忘恩负义,而是因为他深知鲍叔牙“其为人好善,而恶恶已甚,见一恶终身不忘”的脾气性格。这样的人少了一份圆融和变通,因此是很难在勾心斗角的官场上立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