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漯河日报-漯河名城网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于德修、韩小凤夫妇都爱好曲艺,共同的志趣让他俩有说不完的话题,夫妻俩举案齐眉,携手走过53年的风风雨雨。七夕将至,记者采访了韩小凤、于德修,倾听他们的爱情故事。
志趣相同 琴瑟和鸣
韩小凤和于德修今年都80岁。韩小凤出生于周口市淮阳县一个艺术氛围浓郁的家庭,她从小就跟随母亲学习坠子,8岁开始登台演出。1958年,韩小凤一家在漯河落户。韩小凤的丈夫于德修曾是市文化馆的一名工作人员。两个人经人介绍走到了一起,于1968年结婚,相知相守到今天。
于德修精通器乐,对大调有着深深的热爱,他写词谱曲,创作了很多作品,其中有一部分是专门为妻子韩小凤所作。韩小凤和于德修结婚后经常同台演出,合演的作品《二嫂买锄》很受观众欢迎,每次演出,现场都是掌声雷动。
“我们都喜欢曲艺,聊起曲艺就有说不完的话题。”韩小凤说,后来因为个人原因,她离开了舞台,到工厂工作,但一直没有放弃对坠子的热爱,空闲时总要和丈夫唱上几段,朋友聚会时,夫妻俩还会一起给大家表演。
相濡以沫 不离不弃
生活虽平静美好,但天有不测风云。36岁时,于德修不幸患上了甲状腺癌。患病后,于德修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勇敢地和疾病做斗争。韩小凤一直陪伴在他身边,悉心照料他、宽慰他。做完手术几个月后,癌症扩散了,韩小凤把大儿子托付给亲戚,带着小女儿陪丈夫去北京治疗,一陪就是五个月。为了给丈夫补充营养,韩小凤经常跑很远买酱牛肉、水果等。平日里省吃俭用的她此时也不计较价格了,当时苹果很贵,韩小凤一买就是一大袋子。
韩小凤回忆起在北京陪护时发生的一件印象深刻的事。一次韩小凤和小女儿走散了,她吓得魂飞魄散,在医院各个科室发疯似的寻找女儿。同病房病人的家属也陪着韩小凤四处寻找,最后在附近的执勤岗亭找到了女儿。“是大家的帮助让我找回了孩子。”韩小凤说,在异乡,是这些好心人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同时,一家人在共同面对病魔的过程中,风雨同舟,感情更加深厚。
在韩小凤的悉心照顾下,于德修的心情越来越开朗,逐渐走出疾病的阴霾。在北京治疗一段时间后他们回到家中,于德修潜心学习、研究曲艺,每天都沉浸于坠子、大调的创作中。他曾背着沉重的录音机,去各地拜访大调、三弦老师,搜集曲牌。
后来去北京复查时,主治医生看到复检报告十分惊讶,询问于德修如何让身体恢复得这么好。于德修笑呵呵地回答,是妻子的鼓励、关爱让他的心态阳光向上,战胜了病魔。
曲艺相伴 安度晚年
采访中,记者看到于德修的书桌上摆放着一摞厚厚的本子,都是他多年来创作的作品。“他经常把自己以前的作品拿出来翻阅一下。”韩小凤说,丈夫现在每天最爱做的事情,还是研究大调。
“现在我右手行动不太方便,笔拿不起来,琴也拨不动了。”于德修在一次脑出血后右半边身体偏瘫,但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热爱的曲艺,不能拨弦、创作,他就翻着旧谱子一遍遍地唱。
于德修向记者展示了一篇他的原创大调《长江不忘这段情》,这是多年前河南发生水灾时创作的。“解放军一身水一身泥,奋战在抗洪一线,无论伤病疼痛,他们都不吭一声。那时候我看完相关新闻报道,感触颇深,迫不及待地想写点东西。”翻看旧作时,于德修回忆起创作往事,还会流下激动的泪水。
如今,于德修和韩小凤都退休在家,除了研究曲艺,还义务教授学生。很多喜爱大调和坠子的人到他们家中拜访、讨教,夫妻俩总是倾囊相授。“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喜爱曲艺、传承曲艺,这是我们的期盼,也是我们的责任。”于德修说。
退休后,韩小凤闲暇之余也会打太极拳,或者推着老伴散散步。周末或者节假日,夫妻俩的徒弟和朋友会从全国各地来他们家中,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围坐在一起,架起乐器,尽情演唱,享受音韵之美。
“琴弦叮咚,铿锵有声,如痴如醉,乐在其中。”于德修和韩小凤一生与曲艺相伴,琴瑟和鸣。两位老人表示,他们会继续推广曲艺,让更多的人感受曲艺之美。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于文博
实习生 邵佳蓓
本文来自【漯河日报-漯河名城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