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他是至情至性、重情重义之人,他把自己忠贞深沉的友情,献给了那些正直的知心朋友。
他就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王昌龄。王昌龄身上有很多耀眼的标签,他是边塞诗的创始者和先驱者,与高适、岑参、王之涣并称边塞诗四杰;他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他的闺怨诗后来者难以争胜,被誉为是成功地用七言绝句写宫词的第一人。
而他的送别诗更是情深意重,含蓄深沉。他的离别诗里有离情的凄苦,更有朋友之间彼此鼓励、彼此安慰的温暖,以及惺惺相惜的情谊。这些诗句穿越千年时光,依然引人共鸣,充满温暖的力量。
①《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沅江和武冈之间并不远,这么近的距离我们不应该伤感。此时是不应有恨而离恨渐生。
诗人安慰好友:你我相处的青山共沐风雨,明月共同照耀着我们,云雨相同,明月共睹,就好像我们还在一起。
这是一首写给柴姓好友的送别诗。当时,王昌龄被佞臣诬陷,顶着“不护细行”的罪名遭贬,身在龙标。他的柴姓好友要从龙标到武冈去,两地有沅水相连,不算遥远。
不遥远的离别就不伤感吗?不见得。
诗人这时已经五十多岁了,暮年被贬到贫苦之地,还与友人分别,一定是难过的。但是他自我纾解,同时也宽慰友人:我们虽身在两地,但心与心之间就像水路一样相连。沐浴在同一片月光之下,风雨同舟的两人仿佛不曾分别。
今天我们读来,感动之余,更增一股振奋之情。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②《巴陵送李十二》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一般来说,两个好朋友要离别了,离别时写的诗,充满了感伤、不舍与别后的珍重。而这首送行诗,却看不到哀伤。诗人未按套路出牌,他把一颗滚烫的心化作更大的关怀与关心,来安慰李白。
巴陵就是岳阳,他们乘着船在江上航行。船来到一块陆地,水就一分为二了。水流虽然分开了,隔着两岸还能彼此说话。诗人安慰李白,分分合合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人生也是如此,聚散两依依,你不要太过悲伤。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这两句是诗人深切的叮咛。“秋城”指的是长安,这时李白要去长安,想要施展自己的抱负,有一番作为。王昌龄安诉他,山长水阔、路途遥远,在仕途的路上充满了艰难险阻,你要有心里准备。“蒹葭苍苍在水一方”,道路阻且长,而功名就像浮云,是过烟眼云。情深意切中是对好友未来的担心与牵挂。
在古代,“离别”是一件大事。之所以有“悲莫悲兮生别离”这样的忧伤之辞,是因为那个年代车马都慢,人们的寿命也普遍不及现在长久。一次聚首后,也许就真的后会无期了。
王昌龄自然深知这样的苦痛。据《新唐书》所述,开元二十八年,他途经襄阳时拜访了孟浩然,相见甚欢。没想到孟浩然背上有毒疮,本来已近痊愈,却因纵情宴饮,引发疮症而去世。
也正是在这一年,他途经岳阳,结识了被流放到夜郎的李白。分别时,王昌龄写了这首《巴陵送李十二》送给李白。
经年之后,同样是身怀抱负却不受重用的二人再次在诗中“重逢”。王昌龄被贬至龙标时,身在夜郎的李白写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诗句遥寄于他,想来也是不可多得的慰藉。
人生聚散无常,诗人们诉说依依惜别与相互惦念之情,其动人之处,不仅是在沉浮不定的命运中彼此鼓励,在世事无常的生活中彼此安慰的那份温暖,更是这背后所深藏着的,人与人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
无论沧海桑田,真挚的情谊总都葆有动人心魄的力量,流淌在文字中的感动也永不会褪色。#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