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咱们小时候都学过的,那时候老师好像教的,这首诗是描述春天的美景的。可现在看来,满篇都是写的:吃!吃!吃!鸭子可以吃,竹笋可以吃,还有,吃河豚的季节也到了。
当然这是开玩笑哈,提到吃货,一定是首提苏轼,他的”吃货“名号可是全民选举得来。而他作为一个标准的吃货,天生都自带寻找美味的导航仪,想当年,东坡小朋友被贬到惠州的时候,写过一篇《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最让人伤感的诗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而伤感的同时,也是一路贬谪一路吃,吃到尽兴作首诗。你来品!你细品!这妥妥的化悲愤为食欲啊。小编也很好奇,为什么从苏轼的画像来看,不是个大胖子。
好,小编自认为榜首的苏先生说到这,相信大家知道更多的关于苏先生与美食的故事。而下面这一位可了不得。
一条为了吃而送命的汉子,小编赐你第二把交椅。相传大诗人孟浩然生了恶疾,医生警告他, 你可千万别吃鱼鲜。可是大夫一走,他就屁颠屁颠地跑去和好基友王昌龄吃饭,一高兴就忘了忌口,大吃了一顿鱼 ,然后就嗝儿屁了。
下一位可是个有名的皇帝,那就是乾隆,我们都知道的,他爱吃,爱玩,爱泡妞他不像他爷爷父亲那样固守家业,没事儿老爱窜出去玩儿,还时不时地搞出点儿绯闻什么的,搁现代,那绝对是一标准的网红~说他是吃货,因为,在南方一带,尤其江南,许多民间美食的,故事模板大都是:
“乾隆下江南走到XX迷路,饥肠辘辘,无意中走进一户人家,吃了XX,赞不绝口,堪称天下美味”
地图上用红点密集地标出了乾隆曾“迷路”并邂逅美食之处。
乾隆第三次南巡来到宿迁,又是标准的模板。他没有惊动当地的官员,只是和几个贴身侍卫乔装打扮到宿迁城里明察暗访。乾隆一行在城中闲逛,不知不觉就到了晌午,皇上这时才感觉肚子有点饿了。这时,他们来到宿迁的东大街南首时,只觉得随着轻风飘来一阵阵香味,甚是诱人,于是顺着香味寻去,只见在不远处有一家卖猪头肉的小酒馆。在宫里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乾隆皇帝不相信猪头肉会有这么香,他将信将疑地要了一份猪头肉,品尝后连声赞叹,“美哉!美哉!佳肴也!”随吟出了:“黄狗猪头肉,酥鲜嫩烂香,宫中亦未有,海内应无双。”
下一位当属清代文学家袁枚,人家可是货真价实的美食家。他身为乾隆才子、诗坛盟主,他一生著述颇丰;作为一位美食家, 他所著的《随园食单》是其四十年美食实践的产物,以文言随笔的形式,细腻地描摹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用大量的篇幅详细记述了中国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流行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也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是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中国饮食名著。更是影响了中国烹饪界200多年。
而袁先生对待“吃”格外认真用心。态度之虔诚堪比儒生对待孔孟之道。他说:“孔子和人一起唱歌,听人家唱得好,一定让对方重唱一遍,然后再跟着学,圣人于一艺之微,都这么善于向人学习。我雅慕此旨,每逢在别人家吃到可口的食物,一定派我的家厨前去学习,并记下方略。”
下面要介绍的这一位可不一样。他因“吃”而酿成大祸并带来两个成语典故。那么就让小编来说说这个不分场合的吃货——公子宋。
郑国的公子宋有个“特异功能”,他的食指如果无缘无故地动起来,那必然是他本人要有美食享用了。话说这一天早朝,他和大臣子家一起去觐见国君郑灵公。他的食指动了,他就乐了,跟子家说:“今天我又能吃到好吃的了。”
进去一看,果然,楚国送给郑灵公一只大鼋,也就是王八。郑灵公正准备用这个大鼋来大宴群臣。这二位一看,相视而笑。郑灵公不知道怎么回事啊,就问你们笑什么。这二位就跟灵公说了食指大动,必尝美味的事情。
郑灵公一听,还有这么回事。这位国君也是闲的,斗气玩。你不是食指大动就要品尝美味吗?今天我就不给你吃,谁都给了,就单单没给这位公子宋。这公子宋馋极了,实在是抗拒不了美食的诱惑,你不给没关系,顾自伸手到王八汤鼎里,用手指沾了沾汤,然后搁嘴里,那意思是我还是吃着了,然后便扬长而去。
他走了,灵公不高兴了,没经我允许,你就敢伸手到鼎里去吃,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国君了?
朋友们,这古代的鼎,那可是帝王的象征。灵公就惦记着杀了这个公子宋。公子宋回去也琢磨,今天做得有点过,国君决不能善罢甘休,说不定我命就没了。得了,我先下手为强吧,他联合那个子家,反过来把郑灵公杀了。再后来呢这个公子宋又被其他的大臣杀了。
前文提到的两个成语典故,第一个成语,大家应该都猜到了,就是“食指大动”;而第二个就是手手伸进鼎里而延伸出的成语——染指于鼎。
今天就给大家说到这,大家也可以把你所知道的吃货或者故事分享到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