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真的是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吗?看真实数据!
前几天跟一位研究哲学的朋友聊天,跟她讨教老子的无为,于是讲了一些关于老子的无为,觉得内容非常有意思,现在整理一下,以供大家共同探讨。
王德峰先生讲过非常精彩的一句话,他说:“人类生活的所有麻烦和痛苦都来自于人自己,来自于人为,所以道家思想教我们做减法,去掉人为。”
王德峰先生没有讲无为,只是说去掉人为,那为什么不讲无为呢?可能是王德峰先生认为现实生活已经不允许他讲无为,才不讲无为只讲去为。
先要认清无为的内涵是什么才能够去谈其他更多内容。
先看为:会意字。从爪象。甲金文像手牵象,会劳作意,本义是做事、作为。
再看无,无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简体字无,另一种是繁体字無,先看一下字的本义:
無:會意。據甲骨文字形,象一個人持把在跳舞。
造字本义:以歌舞祭奠阵亡勇士。当"無"的"歌舞祭亡者"本义消失后,再加"舛"(左右两足)另造"舞"代替。
无:奇字无,通于元者。是"元"的撇画向上贯通而产生的奇字。
元:会意。从一,从兀。甲骨文字形,象人形。上面一横指明头的部位。上一短横是后加上去的,依汉字造字规律,顶端是一横的,其上可加一短横。本义:头
如果老子是无为之人,道德经从哪里来?
从上述描述可知無是亡,是从有到無,无是通元,跟开始相关,可以指有之前的无,所以道德经讲无名万物之始。
跟无相关的有,本义是存在。
跟为相关的有:有为、无为、無为、不为、去为等。
老子用的是无为,自有他的意图。
我们可以这样排列,无、有、無,人的、一生是从无到生,然后是从生到死、到無的过程。
如果是無为,字面含义是把为消灭之掉,无为的字面含义是有所有为之前的状态,所以老子用的是无为而不是無为。
然后查了一下,其结果让人大吃一惊,道德经81章出现过7次无为,其中道经出现过1次,德经出现过6次,具体如下:
02)天下皆知美为美 恶已 皆知善 訾(zī)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 难易之相成也 长短之相形也 高下之相盈也 意声之相和也 先后之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 为而弗志也 成功而弗居也 夫惟弗居 是以弗去
38)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 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 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 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 而莫之应也 则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 忠信之泊也 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 道之华也 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 而不居其泊 居其实 而不居其华 故去皮取此
43)天下之至柔 驰骋于天下之致坚 无有入于无闲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 无为之益 天下希能及之矣
48)为学者日益 闻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将欲取天下者恒无事 及其有事也 不足以取天下
57)以正之邦 以畸(jī)用兵 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 夫天下多忌讳 而民弥(mí)贫 民多利器 而邦家兹昏 人多知 而奇物兹起 法物兹彰 而盗贼多有 是以圣人之言曰 我无为也 而民自化 我好静 而民自正 我无事 民自富 我欲不欲 而民自朴
63)为无为 事无事 味无未 大小多少 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也 为大于其细也 天下之难作于易 天下之大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 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 故终于无难
64)其安也 易持也 其未兆也 易谋也 其脆也 易判也 其微也 易散也 为之于其未有也 治之于其未乱也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九成之台 作于羸(léi)土 百仁之高 始于足下 为之者败之 执之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也 故无败也 无执也 故无失也 民之从事也 恒于其成事而败之 故慎终若始 则无败事矣 是以圣人欲不欲 而不贵难得之学不学 而复众人之所过 能辅万物之自然 而弗敢为
老子一切是为了道,从来不是无为的人
其中第48章无为而不无为,实际上是也可以认为是有为,其余5章都是圣人居无为之事,这跟印象中老子要大家处处无为的观点相差过于巨大!
有些人说第三章讲述无为而治,查了一下不是无为,是不为,原文如下:
03)不上贤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 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 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 弗为而已 则无不治矣
从结果来看无为是圣人的事,不管我们一般人的事情。
是否有人篡改老子的思想,引导人认为老子的思想就是无为的消极思想的观点,非常可疑,老子真不是消极对待人生的人。
无为是指圣人做事无欲望的状态,一般人不是圣人,帝王也不可能成为圣人,所以圣人只能是榜样,不可能人人成为圣人,至少大部分人是不可能成为圣人的。
如果老子是无为之人,道德经从哪里来!是不是世人对老子的误会太大了,真的可能是完全曲解了老子。
王德峰先生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