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王建曾写诗赞美上阳宫:“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画阁红楼宫女笑,玉箫金管路人愁。”位于东都洛阳的宫殿,恍若一处人间仙境。
宫殿的华美是真的,但却不是人间仙境,事实上,那里曾是万千宫女的地狱囚笼。据《旧唐书》记载,开元、天宝年间,各地行宫长住(关押)的宫女总数超过四万人。这一骇人的数字,在整个历史上空前绝后。
在被后世广为称颂的大唐盛世,却有数万女人在囚禁中虚度了一生。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上阳白发人》中写过,女孩子从十六岁被选入宫,直到六十岁也没见过玄宗,年复一年,她们过的日子就是,天黑盼着天明,天明又盼着天黑,看燕子飞来又飞去,数月亮圆了多少回。最后头白了,人老了,仍然闲坐说玄宗。
哪里有深渊,哪里就有呼喊。相传那时候,很多宫女会在落叶上题诗,抛于御沟的流水以寄幽怀。落叶流出宫墙外,一旦被人拾起,可能就会发生一段故事。“红叶题诗”即由此而来。
红叶题诗的浪漫故事,多见于唐人及宋代的笔记小说,版本愈演愈多,情节愈变愈奇,后来成为元人杂剧和明清传奇的创作母题。在此简述其中一个版本:
诗人顾况在洛阳时,某日与二三友人在宫苑游玩,见一片梧桐叶从宫墙内随水流出来,他拾起一看,叶上有诗:“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翌日,顾况来到御沟上游,将自己题诗的叶子抛向流水,诗曰:“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
那片叶子,也许被她拾到了,也许没有,故事大多是断章。小说家要给他们创造奇缘,比如诗人将红叶夹在书里,数年后流落他乡,偶遇一女子,见红叶而相认,终于成就美满姻缘。
撰文 | 三书
01
在落叶上题一首诗
《题落叶》
(唐)司空曙
霜景催危叶,今朝半树空。
萧条故国异,零落旅人同。
飒岸浮寒水,依阶拥夜虫。
随风偏可羡,得到洛阳宫。
落叶上题诗,想想都很浪漫。我也年年拾落叶,就从来没拾到过谁的题诗,也没想过在落叶上题一首诗。时代不同,传递情感的媒介不同,可能也很少有人再题诗了。
古人却很爱题诗,不仅在落叶上,而且在大树、山岩、驿楼、邮亭、寺庙、墙壁、旅店、沙岸,凡是能写字的地方,无处不有人题诗。这些诗被路过的有缘人看到,又会被唱和相续或抄写传世。题诗者往往不署名,或系自己所作,或题他人之诗,后来人不得而知。
古人的这种境界真如法国文豪福楼拜所说,显示艺术,隐藏艺术家。比如相传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即题于鼎州沧水驿楼上,初不知何人所题,复不知何人所撰,见者爱而抄之,后得古集方知为太白所作。究竟是不是太白所作,仍然存疑,重要的是这首被认定为千古词曲之祖的《菩萨蛮》,因被人题写在驿楼上而得以传世。
唐代诗人司空曙的这首《题落叶》,也许真的写在落叶上,然后任其随风飘去,把他对故国的思念带向远方。也许只是想象中在落叶上题诗,或者根本无需题诗,落叶就是他的诗。
“霜景催危叶,今朝半树空”。昨日清晨,去公园跑步,惊见草上白茫茫,已然霜降,树上的叶子已很稀疏,危叶做梦般悬着,冷风过处,纷落如雨。司空曙的“催危叶”和“半树空”,更准确地说出了我的感觉。
当叶子全部掉落,这一年就真的成为过去,剩下的是空无、回忆和等待。司空曙身在异乡,满目萧条的景象,有别于故国,令他更觉得人生漂泊。树叶坠落,随风飘零,那不能自主的命运,正与旅人相同。
从落叶中看到人生的无常,这是诗歌中常用的意象。一片叶子从树上飘落,如游子离开故土,落叶在风中翻飞,如旅人停不下来的脚步。隋朝孔绍安的《落叶》,把这种心情写得尤为细腻:“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落叶或停在岸边,飒然喧响;或浮于寒水,顺流而去。夜里,阶庭的落叶下,细细地递来寒虫的吟唱。“飒岸浮寒水,依阶拥夜虫”,这两句是诗人与落叶,在幽独处相偎呢喃。
然而,叶子终与旅人不同,旅人淹留此地,叶子却能御风而行。“随风偏可羡,得到洛阳宫”,诗人乃羡慕起落叶,遥想它们飘飞到洛阳宫,把他的诗也带回那里。
倪瓒《渔庄秋霁图》
02
萧萧叶落,春日如昨
《闻落叶》
(唐)齐己
落多秋亦晚,窗外见诸邻。
世上谁惊尽,林间独扫频。
萧骚微月夜,重叠早霜晨。
昨日繁阴在,莺声树树春。
唐代诗僧齐己小时候家境贫寒,六岁便和其他佃户人家的孩子一起为寺院放牛,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用树枝在牛背上写诗,语句清新天然,引起僧人们的注意,后来南宗仰山大师收他为弟子。成年后,齐己云游天下,自号“衡岳沙门”。旅行丰富了生命体验,使他的诗思更为高远,《早梅》《闻落叶》等佳作即出于此期间。
“落多秋亦晚,窗外见诸邻”,前两句写晚秋叶落很贴切,何以见得?落叶在地上堆得越多,我们就会感到秋天更深了。秋天的深度,就是从落叶堆积的厚度丈量出来的。树叶落了,视野变大,原先被树挡住的景致,这时也都现了出来。“窗外见诸邻”,诸邻自然是很近的,自然也知道他们在那里,然而之前被树荫遮蔽,所以虽然为邻却看不见,此时叶子落了大半,诸邻重又出现,诗人有点惊讶,仿佛今天才看见他们似的。
若说前两句诗人皆有之,三四句则只有诗人才能发此幽情。诗人不单指写诗的人,也包括不写诗和不读诗的所有诗人,凡有诗情者,皆可称为诗人。“世上谁惊尽,林间独扫频”,正如齐己扫落叶时所问,世上有谁会对落叶而吃惊呢?秋天到了,草木凋零,对于一般人这很正常,没什么可惊。世间人事往往就是因为太过习惯,故而荒诞者不知其荒诞,神奇者不觉其神奇。花开花谢,叶长叶落,凡人并不用心于其间,而诗人的生命觉察体于万物,他们会为一朵花动容,为一片叶落泪。见色见空,不见空者,亦不能真见色,所以说情极成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想必这就是诗僧齐己看到的落叶。
“萧骚微月夜,重叠早霜晨。昨日繁阴在,莺声树树春。”落叶在月夜萧骚微响,在早晨叠着寒霜,是的,这些都很正常,可仿佛就在昨天,它们刚刚生出,繁荫满树,黄莺声声尽叫不停。黄莺哪里去了?绿荫哪里去了?就连这些落叶,最终也都不知哪里去了。
它们还会再来,诗人也这么说。齐己在另一首同题诗中,后四句写道:“煮茗烧干脆,行苔踏烂红。来年未离此,还见碧丛丛。”烧落叶煮茶,干叶噼啪脆响,青苔上的落红被踏烂,来年如果还在这里,那时又将见到碧丛丛的新叶了。
《柳禽图》
03
一首诗和它的译诗
《落叶哀蝉曲》
汉武帝
罗袂兮无声,玉墀兮尘生。
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
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
此诗出自东晋前秦王嘉的志怪小说集《拾遗记》,据称系汉武帝刘彻所作,武帝追思已逝的李夫人,因赋落叶哀蝉之曲。
这首诗的前四句,读之如见武帝徘徊在昔日闺房,回忆的片段一一闪现,李夫人的音容与眼前的空冷叠加在镜头中。他看到的每样东西,说出的每个词,都有一双消失了的嘴唇,都能听见幽灵的哀音。
我们读每一句,读出的也都是相反的意思。罗袂兮无声,这是武帝此时所见,此时的无声正来自彼时的有声,可以想见李夫人曾穿着罗衣举袂歌舞,或在房中坐卧行走,随着她的一举一动,罗袂发出窸窣的声响。“兮”虽是语气词,没有实义,但在情感节奏上,却别有深味,我们可以想象武帝的目光停留在罗袂上,回忆并思念着那些美丽的声响。
玉墀、虚房,也是一样。没有人在,台阶上落满厚厚的灰尘。人不在了,房子也会发冷,也会寂寞的。落叶堆在重门前,进一步加重死寂的气氛。最后两句抒情:“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
若问这首诗的诗眼何在?从诗中不容易看出来,也许诗题可以给我们提示,“落叶哀蝉曲”,不是落叶就是哀蝉。诗中并没有写到蝉,但我们知道哀蝉比的就是汉武帝。那么落叶呢?除了李夫人,还能是谁!
这个隐喻被美国诗人庞德(Ezra Pound)破解,不懂汉语的他,根据一位美国汉学家的译诗,天才地改写了《落叶哀蝉曲》。他抓住的诗眼正是“落叶”,改写后的英文诗如下:
Liu Ch’e
The rustling of the silk is discontinued,
Dust drifts over the court-yard,
There is no sound of foot-fall, and the leaves
Scurry into heaps and lie still,
And she the rejoicer of the heart is beneath them:
A wet leaf that clings to the threshold.
诗题直接用汉武帝的名字“刘彻”,立刻就有了现代性。也就是说,在这首诗中,刘彻不是作为皇帝,而是作为个体的人在缅怀他死去的爱人。
原诗后两句的直接抒情,也被他大刀阔斧砍掉了。全诗以单纯的意象来呈现,且额外补充了一些细节,使诗境更有暗示力。前四句原有意象之后,他在最后两句凭空创造了一个“恐怖”的意象:一片潮湿的叶子粘在门槛上。
庞德的诗已经远远超出了翻译,他是在原诗的基础上,创作了一首自己的诗。因其突出地体现了意象派诗歌的特点,这首英文诗也被公认为美国诗歌史上的杰作。
我们来把庞德的英文诗直译成中文,看看又会变成怎样:
罗衣的窸窣不再作响,
尘埃在庭除漫游,
听不见任何脚步,而落叶
疾飞成堆,静静地躺着,
她,我心的欢愉在它们之下:
一片潮湿的叶子粘在门槛上。
你能说这是《落叶哀蝉曲》的白话文翻译吗?你能说它们是同一首诗吗?
撰文 | 三书
编辑 | 徐悦东
校对 |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