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原名不详,字浩然,号孟山人,世居湖北襄阳,于是被人称为“孟襄阳”,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根据《唐才子传》记载,孟浩然早年闭门读书,一直用心做学问,直到四十岁时才出门寻求机会,前往当时的京城长安,但由于其独特的个性,在诗作中写下了“不才明主弃”之句,彻底激怒了唐玄宗,为此断送了大好前程。
一个用心做学问的人,在做成了学问之后,自然是希望有人能够赏识,可以实现人生理想,这也是全天下读书人最大的愿望,可是孟浩然独特个性,反而是害了自己;不过从侧面也说明了,孟浩然敢于说真话,这一点便是值得后人学习。只要看不习惯,便一定会站出来反对,这也是孟浩然不被重用的原因,以至于一直郁郁不得志。
孟浩然尽管得罪了唐玄宗,可是在另一些诗人的眼中,其才华无人能及,另外高尚的品格,也是最别人所敬仰。这一点连一向高傲的李白都服气,在他的写给孟浩然的诗作《赠孟浩然》一诗中,开篇便是表达了自己的敬仰之情:“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在李白的心目中,孟浩然是人中龙凤,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做学问,那都是值得别人尊重。
如此有才华的孟浩然,却是由于一句诗,没有被重用,着实是有点可惜,而对于一位理想主义者来说,那也是一种致命的打击,为此在他后来的作品,大多数都是在表达人生的困境,在这首《自洛之越》一诗中;孟浩然开始回首往事,当他想到过往的岁月,还有未曾实现的理想时,一时之间可谓是感慨万千,所以全诗短短的几句,也是充满了无限的忧愁。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孟浩然在创作这首诗时,已经四十一岁,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四十岁如果没有做出任何的成绩,那么往后就不太可能会有机会。自少年时代开始,一直读书做学问,整整过去了三十年,可是在如此漫长的岁月中,并没有收获,反而在人世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也成为了诗人心中永远的痛。
四十时孟浩然初到长安时,以为凭借自己的过人才华,一定可以实现人生理想,可是在第一次的科举考试中,由于并没有成功;第二年只好离开,前往东都洛阳,在那里滞留了半年之后,又从那里前往吴越,也就是浙江一带,时间是公元728年(开元十六年),正是在动身的前一天,写下了这首《自洛之越》。
孟浩然在首联便表现得非常伤感,遑遑三十载,不知不觉糊糊涂涂就过去了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里,始终是在家里做学问,但是很可惜到一事无成,文武功名皆无。颔联则是重点交代了,为什么要去吴越的原因。正是在京城没有实现人生理想,只好前往吴越游玩,毕竟我也厌倦了京城无聊的生活。
在后面的颈联和尾联中,又是表现出了诗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尽管在现实生活中很不如意,可是对于诗人而言,那些只不过是一种考验;一个可以泛舟湖上,乘一叶扁舟去镜湖游玩,在这里还要向所有的达官贵人作揖。如今我什么也不去想了,尽情地享受着杯中的美酒,为什么还要计较那些功名呢?只要放下了,反而会比以前更加的快乐。
孟浩然这首诗文字优美,通篇先是从小细节入手,以此来突出个人的困境,但是在结尾又是笔锋一转,更多的还是告诉了世人;一个人不应该太过于追名逐利,那样的话反而会害了自己,一切都应该顺其自然。我们人这么一首小诗中,也是可以学会很多的东西,毕竟生活就是生活,不应该太过于复杂,还是放下内心的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