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毛主席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市。上学时,毛主席的算数成绩常常令老师头疼,但唯独喜爱读书,像是《离骚》《庄子》《九歌》等经典著作,他都能熟读背诵。长期积累的文化素养,促使他一步步地走向诗坛。
少年时代,毛主席就曾写下三首诗,展露了极高的将帅之才。以至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朱向前教授曾说:“毛主席是一等一的大诗人。”那么,这三首都是何诗?毛主席又是在何种情况下所作?
自小顽劣,捉弄先生1906年,13岁的毛主席在父亲的同意下,来到蔡家塘毛宇居的私塾读书。毛宇居是毛主席的堂哥,两人相差整整13岁。他学识渊博,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教书先生。
身为老师,他对待学生极为严格。总是要求学生不停地读书背书,不照做,就用戒尺打手板。毛主席作为自己的亲信,他更是格外器重。别人要背诵一遍的书,他少则五遍,多则不下十遍。偶尔犯了错误,除了打手板,还会被罚抄录四书五经。
少年时代的毛主席很叛逆。对于老师的死板的教学方式,他很反感。他经常闯祸,带着私塾的学生们上树掏鸟窝、下河摸鱼。趁毛宇居瞌睡时,用毛笔给他画两撇胡子,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毛宇居被笑声吵醒,发现毛主席的杰作,气得火冒三丈,随即叫他面壁思过,并抄写十遍《三字经》,以示惩戒。然而,毛主席对老师的伎俩早就习以为常,他常常会小声嘀咕道:“老是这些把戏,就不能换个新鲜的。”
先生出门,带头逃学有一天,毛宇居有事出门。临走前,他担心毛主席不安分,再三告诫:“我就出去片刻,你只管带着大家好好读书,不准耍花招。”毛主席也向老师拍着胸脯保证道:“老师您放心,我这次肯定不会闯祸的。”
毛宇居半信半疑,怕他耍滑头,于是假装离开,悄悄地在窗外看了一会儿,见毛主席乖乖地坐在位子上读书,才放心地离开。不料,毛主席早已想到老师会出此下策,于是使用反间计,令其信以为真。
毛宇居前脚刚走,后脚毛主席就坐不住板凳,扭过头来对同学们说道:“老师走了,你们想吃毛栗子吗,后山有,我带你们去!”就这样,胆子大的同学就跟着毛主席溜出去,其余的同学则留守在教室。
在毛主席的带领下,一行人成功抵达山顶。满身遍野的毛栗子令同学们直咽口水。毛主席见状,说道:“同学们还等什么?这么多栗子,快捡呀!”
于是,大家迫不及待地闷头行动,边捡边吃。等到太阳落山,准备回去时,所有人都吃得肚子圆圆的。下山前,每个人还不忘给教室里的同学和毛宇居带一份。
满载而归,先生大怒待毛主席带着大家高兴地回来时,毛宇居已经拿着戒尺在教室等候多时。他看见学生满载而归,大发雷霆。随即质问毛主席:“你个混小子,胆子越来越大,都敢带着大家逃学!”
毛主席见老师动怒,赶快将带回的毛栗子拿给老师,说道:“老师息怒,这毛栗子香甜可口,特意留给您的,你尝尝。”不料,毛宇居看到毛栗子后更加气愤,直接要惩罚毛主席这个主谋。
被罚作诗,题为《赞井》然而,毛主席自幼喜欢文学,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古代的或是现代的,他都熟读背诵过。毛宇居见这些已经奈何不了他,就改变了惩罚方式。叫毛主席作诗一首,题为《赞井》。
按照常理来说,大人作诗姑且没那么容易,何况是十几岁的小孩子。毛宇居正是看中这点,打算给毛主席一点教训。不曾想到,这样的惩罚根本难不倒毛主席。
出完题后,毛主席笑了,对毛宇居说道:“老师确定这是惩罚吗?”毛宇居说道:“孩子,你别得意太早,我只给你一天的时间,作不出来,就加倍惩罚。”
被先生嘲讽之后,毛主席带着题目走出教室,来到了一口井前面。他低头望向井底,看到清澈的井水里有几颗鹅卵石,中间还有几条小鱼在急切地游动,仿佛要冲破井底。抬头又见四周都是高高的围墙。于是,他灵机一动,脱口而出:
赞井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不到半天,毛主席就作诗成功。兴奋的他赶忙跑去告诉毛宇居这个消息。彼时的毛宇居正在备课,他见毛主席两手空空,说道:“你以为是无字天书?去去去!别来捣乱,回去好好想想。”
毛主席见老师不相信,看到桌子上放着纸和笔,说道:“借老师的纸笔一用。”于是就将六句诗写了下来,请毛宇居过目。毛宇居接过纸笔,仔细地读了一遍,问毛主席:“这当真是你的杰作?你所作为何?”毛主席称:“确是我作。”之后,毛主席又将作诗过程和初衷娓娓道来。
作诗完成,立志离乡毛宇居从毛主席的口中得知,他在诗中将私塾比作四方的水井,自己与其他学生则如同井底的小鱼,拼命地想要逃出去。为此,毛宇居对毛主席赞不绝口。
从中也可以看出,少年时期的毛主席便志向远大,渴望走出山沟,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事实证明,长大后的毛主席也终于得偿所愿。
被迫辍学,娶妻务农1907年,毛主席在父亲毛贻昌的逼迫下,辍学在家务农。为了使儿子收心,毛贻昌还给儿子说了一门亲事,娶了罗一秀。罗一秀比毛主席年长4岁,是典型的大家闺秀。
对于父亲的安排,毛主席很不满。所以成亲之后,两人也没有真正地生活过。即便如此,罗一秀还是心甘情愿地侍奉公婆、照顾毛主席起居。也许是操持过度的缘故,婚后第三年,罗一秀就因病离世。截止到这时,两人的关系还尚且停留在相敬如宾的状态。
向往学校,父亲反对同年,毛主席的堂兄文运昌从学堂读书回来。他见毛主席辍学在家,就给他介绍了新式学堂的情况,并将《盛世危言》《新民丛报》等刊物推荐给他看。毛主席被堂兄影响,逐渐开始向往外面的学习生活。于是,他找到父亲,表达了自己的求学意愿。
父亲听完,不耐烦地说:“穷人家的孩子识几个字就好,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我托人在湘潭给你找了个米店的差事,你改日就去做学徒,别整日在家做梦。”毛主席听完,顿时火冒三丈,他质问父亲:“您为何总是替我做主?父子两人也因此起了争执。
叔伯力劝,父亲同意毛主席见说不动父亲,又想起父亲平日里最听叔伯们的话。于是,他挨家挨户去敲门,请求叔伯们帮忙劝说父亲。叔伯们得知事情的原委,一致对侄儿读书表示支持。
第二天一大早,几个人就一同到毛贻昌家劝说他同意毛主席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毛主席终于获得父亲的同意,第一次离开韶山冲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为此,他从心底感激父亲。
为表决心,作诗一首临行前,他特意作了首诗送给父亲:
呈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出发时,他叮嘱父亲:“我写了首诗,就夹在您经常翻看的账本里,记得看。”
志向远大,父亲赞叹等儿子走后,毛贻昌把诗找出来,捧在手心,很是开心。他找到当地的教书先生,询问诗中写了什么。先生看完之后,对毛贻昌说:“您家孩子志向远大。”毛贻昌不明白先生的话,请他直说。
先生这才详细地解释道:“您家孩子立志要走出韶山冲,学业不成,就不会回来。卒于何地,就葬于何地。此时的毛主席刚满16岁,连毛贻昌也不禁感叹道:“儿子好样的!”
同学排挤,主席郁闷入学之后,毛主席文采飞扬,出口成章,多次受到老师的夸赞。然而,他却高兴不起来。
原来,来这里读书的几乎没有平民百姓家的孩子。不是有钱有势,就是有身份有地位。他们穿洋装、戴名表,上下学有专车接送。反观毛主席,他素日里穿着粗布长衫,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上下学,名贵的手表,更是少见。
由于不是本地人,独特的口音也使毛主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为此,同学们都称他为“乡巴佬”。对于这样的处境,毛主席很郁闷。
咏蛙讽刺小人,将帅之才初显露在某个午后,他走在校园里散心。不知不觉地来到池塘边,见树荫下有青蛙乱跳。于是蹲下来,对着青蛙说道:“‘小小青蛙似虎形,河边大树好遮阴,明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史料记载,此诗是郑正鹄为讽刺奚落自己的士绅所作。
毛主席受到感染,随后作诗一首: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做声。
诗中,他提醒世人,青蛙虽小,但威慑虫儿,以此来讽刺那些看不起他的同学,“今日的你瞧不起我,明日的我让你高攀不起。”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不服输的个性和将帅之才。
多年以后,毛主席不忘初心,领导了工农群众,建立了新中国,终成一代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