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关常晶 尤里
编辑 | 朗门
责编 | 陈沉沉 天雅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在人际交往中,你隐约感到了不舒服,就像被藏在毛衣里的刺挠,时不时戳一下,但是你却无法准确说出是哪里不舒服。
如果这种感觉时常出现,那么,你很可能遭遇了“隐性攻击”。
隐性攻击是指:
关系中弱势的一方,通过拖延、躲避、故意激怒、暗中报复等非直接方式,向强势一方表达因地位不平等而累积的愤怒。
这在亲密关系中,尤为常见。
无名怒火
林女士和林先生结婚8年,有一个小女儿。
两人都在事业单位,工作稳定,每天过着朝九晚五的规律生活。
在旁人眼里,他们是一对幸福的夫妻。
后来林女士在工作上,幸运地得到了领导的赏识。在公司的各种活动中,领导都会带着她一起参加。
林女士自己也很珍惜这个机会,想表现得好一点,希望在三十多岁的年纪里,为自己和家庭争取到更多的可能。
刚开始,李先生和妻子都很高兴。妻子有机会升职,也意味着家里的经济状况会得到改善。
然而,这种状态没持续两年。
随着朋友圈中的各种工作照片分享,公司信息栏频繁出现领导和妻子的名字,尽管知道妻子和领导的关系是清清白白的,李先生心里却越来越不是滋味。
在所有人看来,妻子有升职机会,是一件令全家开心的事。
他没有什么正当的理由对妻子发火,所以,李先生选择了另一种方式来发泄情绪。
他开始每天都只做自己和孩子的饭,林女士回来吃饭时,李先生会带着尖酸的语气说:“ 你今天回来吃呀,我原本以为你不回来呢。”
当林女士问起孩子学习时,李先生也会阴阳怪气地说:“孩子也没什么大事, 你去处理你工作上的事吧,孩子学习不用你操心。”
林女士还发现,丈夫近段时间开始在同学群和朋友圈里,发一些类似“男人照顾家的辛酸没人懂”之类的文章。
李先生每次这种分享,都会引来一些朋友的“问候”。
而这时李先生又会显得特别“大气”地说:“没什么,这是一个男人应该做的。”
这些事让林女士一方面感到困惑,反省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错了,因为工作而忽略了家庭,陷入了深深的自责里;
另一方面,她也觉得有些无辜,明明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努力工作不也增加了家庭收入吗?
她想和丈夫好好聊聊,但却又不止如何开口。
其实林女士这份矛盾心理的背后,是她未曾意识到,自己正在遭受来自丈夫的隐性攻击。
为何发生
其实攻击性,是人类具有的一种天然特性。
有的人,会直接释放攻击性,比如打架骂人、肆意搞破坏等,但这种行为一般是会受到制约和惩罚。
有的人,会用升华的方式释放攻击性,比如努力工作或者体育竞技运动等。
同时,也有的人,会选择直接压抑。
但压抑过后,攻击性并不会因此消解,而是会一直积压在心里,最终转化成一种更隐晦的方式去表达。
也就是前文所说的:隐性攻击。
出现隐性攻击的局面,原因有很多,来自原生家庭的“压抑”,就是原因之一。
有些朋友在早年时候,遭遇过不愉快的经历,让他们对于抚养者产生了“怨恨”。
但世俗规劝、 道德压力、还有源源不断的教育,让他们成长的超我,压抑了这种“恨”。
长大以后的他们,也没能好好习得直接释放恨意的方式,只能复制童年的经验——用另一种方式表达。
我的另一位来访者,肖女士,自幼生长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中,家里的资源都偏向给了年幼的弟弟。
她也一直被父母教育,作为姐姐,要帮衬扶持弟弟。
肖女士曾经有埋怨过父母,然而这种辛酸很快就被“大家都这样长大,父母不容易”的声音,盖了下去。
渐渐地,肖女士变得被动,习惯性压制自己的情绪。
等她长大成年结婚后,每当和丈夫发生矛盾时,肖女士难以自控地把这种“含蓄”和“内敛”代入了夫妻关系中。
每天晚上回家,照常给家人做饭,但是做得很随意,很难吃。
在家务分工商量好的情况下,也会做家务,但每次都会拖延。
这种“抗拒式”的攻击,本身就是一种不满的表达。
然而到底哪里不满,肖女士未必说得清楚。
这表象的背后,就是早年时期学到的“压抑情绪和表达”的方式。
一场合谋
隐形攻击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包括:忽视、蔑视、暗讽、嘲弄、回避、冷暴力、出轨等等。
《婚姻故事》中,妻子和丈夫在协议离婚时,发生了一段激烈的争吵。
妻子怒斥丈夫出轨,丈夫反应也很强烈,指责妻子和他几个月都不再有身体接触。
在感情破碎之前,原来他们一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攻击着对方。
妻子选择了性冷淡,丈夫则选择了出轨。
在亲密关系中,类似这样的隐性攻击还有很多。
比如:
有的人总是环抱着手,把自己包裹起来,避免和对方有肢体接触;
有的人突然少言少语,一问什么事,就说“没事”;
有的人开始忙于工作,尽量减少二人的相处机会……
隐性攻击最可怕的一点是,当事人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正身处在一场无形的硝烟之中,所以解决起来就更加棘手。
隐性攻击,虽不像显性攻击那样充满火药味的张力,却对关系同样具有杀伤力。
通常,我们在遭受显性攻击后,会强烈反击。
比如被骂了,就骂回去。
而受到隐性攻击以后,被攻击者通常不知道如何反击。
如果被攻击的一方,是比较习惯过度自省或容易内疚的人,在这种时候很容易向内攻击,会不知不觉中妥协很多事情。
这种情况,反过来又会纵容对方,继续使用隐性攻击的手段。
所以,遭受到隐性攻击的人常常很委屈。
他们既要消化对方的攻击,还要消化自己对自己的攻击(如自责)。
用一个人的能量,消化两个人的事情。
亲密关系中,如果有一方在长时间习惯性的发动隐性攻击,那这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人的事情。
在中国家庭中,这种“隐忍”似乎成为了一种习惯,甚至是一种麻痹自我的手段。
我们习惯了内敛,习惯含蓄。
然而在亲密关系中,这种内敛和含蓄,很容易“合谋”完成一场“隐形攻击”。
比如有的朋友在最开始受到隐性攻击时,会选择“悄悄地把情绪藏起来,然后尝试做个自我改变”。
这种做法,会让攻击发动者尝到甜头,从而让他们乐于发动下一次的隐性攻击。
尤其是真的感受到对方做出改变以后,攻击发动者会更加认同这种“沟通方式”。
长时间反复的发动和默认,这是两人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合谋”的结果。
如何破局
在关系中,隐性攻击能够从一种偶然的行为,成为一种经常的行为模式,这和双方都有关。
一方无意识地发动攻击,另一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承受和配合。
最终两人形成了“隐性攻击的合谋”,不停地在消耗双方的精力和感情。
要拒绝这种模式,核心还是在于,不要让自我功能和智力在攻击和反击中“休克”。
简单来说,就是要稳住,不要彻底妥协,也不要回避。
无论作为攻击,还是被攻击者,都可以尝试通过这2步走出僵局。
首先,识别出隐性攻击的信号。
如果一段关系中,伴侣出现了拖延、躲避、不抵抗也不合作、故意激怒等情况,那么很有可能你们正在经历隐性攻击。
其次,隐性攻击的核心问题,始终还是在于清除交流上的障碍。
被压抑而表达的攻击,可以尝试另一种方式。
而被攻击后的人,同样也可以明确的表达自己的不悦。
双方最终需要做的事情,都是要正面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作为发起攻击的一方,当识别出自己正在对伴侣发起攻击时,可以停下来想一想:
到底是哪一件事,哪几件事让我如此不舒服呢?
将唤起不满情绪“具体化”,沟通起来就会明朗很多。
还有就是,意识到自己行为模式的惯性,改变起来,是一件道阻且长的事(毕竟光是觉察,就已经很难得了)。
当我们逐渐看清自己,理解自己为何这样做时,离改变就不远了。
或许发起隐形攻击,改造对方并非我们的本意,曾经的我们也怀着美好的期待,去建立一段关系。
正如莎士比亚曾说的那样:
“爱不是花荫下的甜言,
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
不是轻绵的眼泪,
更不是死硬的强迫,
爱是建立在共同语言的基础上的。”
相信我们一定还有更好的方式,面对自我,面对关系。
作者:关常晶,心理咨询师,主攻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取向,微信公众号:三木水心理工作室(hongcen2063);尤里,心理咨询师,三木水心理合伙人。编辑:朗门。
本文原创首发【武志红】。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