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语录
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听听身边人对她的评价吧。小姑说,你奶奶真是个菩萨心、活菩萨啊,世界上怎么还会有这么善良的人?大爷说,你奶奶就是个潮巴,一辈子只有别人,没有自己啊!邻居说,捏个老妈妈怎么那么公道,那么好心,对谁家都平平和和,暖暖和和!
在我心目中,奶奶就是这世上最勤劳、最无私,最慈爱的老人。她是农村奶奶的最典型的代表,有着中国劳动妇女最宝贵的品质——吃苦耐劳,善良慈祥,无私奉献。该怎么描述她老人家的品质和修养呢?我正为文力不逮而犯愁,突然看到了有个粉丝的留言:
“从奶奶的多次说话中,就能看出她是一个可亲可敬的奶奶”。
对了,这还真是一下子提醒了我。言为心声,奶奶平时无意中或习惯中说出的那些话语,虽然朴实得像是土坷垃一样,仔细琢磨下,还真是反应出了她的见识、品质和胸怀。
所以,我就学习一下倪萍大姐的《姥姥语录》,也来一篇奶奶语录,通过这些话语,让大家更了解我的奶奶。
“我和你舅姥姥,一辈子在一起,从来没红过脸啊”
奶奶经常跟我说:“我跟你舅姥姥之间,一辈子没红过脸啊!”,意思就是,她们妯娌之间一直是和睦相处,从来没闹过别扭。这一点看似容易,实际上做到也真不容易,在农村妯娌之间鸡飞狗跳的有多少?一辈子不红脸,还真需要一个人的宽容心、忍让心、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作风。
我的舅姥姥就是我奶奶的亲嫂子,他们房子相距五十米。舅老爷去世得早,记得从我很小时候,舅姥姥就几乎天天来爷爷奶奶家,在那间小黑过屋里的炕头上,一坐就是半天。他们在一起,是亲戚,也是老邻居,谈谈天气,说说收成,唠唠村里的事,其乐融融。虽然有时候也很久沉默不语,但那种相互之间的关心、依赖,那种亲密无间的关系,是现在人们无法体会和感受的。
在农村,邻里之间、妯娌之间、婆媳之间,实际上也是经常爆发矛盾和冲突的,有时候冲突还很激烈。奶奶能够和每家邻居都和和和睦睦,和每一个亲戚都亲亲热热,主要原因是她善良无私,宁愿自己吃点亏,绝对不会让别人受委屈。这样的本性,决定了她总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奶奶处事公道,人情世事、人情往来都处理得妥妥当当。生孩子的、生病的、娶媳妇的、盖房子需要帮工做饭的,奶奶都是做的记得清清楚楚,从来不疏忽了谁、慢待了谁,这样,她的人缘自然就好,谁见了都觉得可亲可敬,更别说吵架了。
奶奶为什么具备这些品质?我有时候也思考这个问题。思考的结果是:第一,奶奶本来就是这种人(好像是废话)第二,奶奶受过淳朴的、正直的家庭教育,封建礼教虽然有很多是糟粕,对人有一定的毒害和束缚,但很多有关邻里和睦、孝敬老人的内容,对规范一个人的言行还是很有裨益的。再就是八路军来到山东,我们老家成为解放区后,奶奶做过识字班队长,接受了很多团结、进步、友爱的新思想,这一些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奶奶的优秀品质。
奶奶的这些品质,好像是很傻,好像是“吃了亏”,但从长远来看,绝对给她带来了“幸运”和“福报”。邻居友善、亲戚和睦、子孙孝敬,使她的内心充盈而富足,她一生虽然清贫,但精神富足,心态平和,从而延年益寿,幸福安康。
“吃亏就是赚便宜”,这句话在奶奶身上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这不是上畈头吗?让你爷爷坐”
这是2020年5月奶奶说的一句话。当时莒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同志们送来了一副大“寿”字,我们一家人高高兴兴地把字挂在爷爷奶奶房间的正面墙上,爷爷奶奶也特别开心,一直含笑看我们小辈干活。挂好后,我们让爷爷奶奶坐在“寿”下面合影,奶奶虽然有点脑子反应慢了,但看得出来在努力思考每一个环节,就怕做的有疏漏之处。
就在我们扶着他俩坐下的时候,奶奶突然问“这是东面吗?”我说“对”,她赶忙说,“那我坐那边。”我们都说,“坐哪儿都一样呀”,奶奶竟然有点慌乱地赶紧拒绝:“不不不,东为上啊!这是上畈头,让你爷爷坐”。
我们不敢拂她老人家之意,赶紧扶着他俩换过位置,奶奶这才坦然入座,微笑着留下一张珍贵的合影。
“上畈头让爷爷坐”,这是奶奶脑子里根深蒂固的意识。实际上不仅仅是这种奶奶认为的“隆重”的场合,就是平时的吃饭、聊天,奶奶也从来不坐“上畈头”。她老人家房子里一直没有过沙发,后来我们给按了个沙发,想让她坐着能够舒服一点,哪知道她惊恐般拒绝——“不坐!我不坐!”,我感觉很奇怪,就问她为什么不坐,奶奶指着沙发说:“捏边是上岗啊!我不坐”。原来,我们把沙发按在了房屋的北边,在奶奶看来这就是上岗,就是“上畈头”,是无论如何不能坐的。
后来果然她从来没坐过那个沙发。爷爷也没坐过。后来那个沙发就成了放油盐酱醋茶的工具。
“上畈头让爷爷坐”的视频发出来之后,引发了粉丝们的讨论和感慨。我注意了下,基本有两种观点。有人说“奶奶太有素质了,懂得将重要位置让给爷爷”,还有一种观点说:“奶奶这是老封建思想了,受了男尊女卑儒家文化的毒害”。
我该支持哪种观点呢?实际上我也不知道。所以我对每一种留言都给回复了大拇指(掩脸笑)。
是啊,该怎么说呢,这两种观点好像都有道理。我又认真思考了几天,感觉应该这样认为:奶奶这种思想和做法或多或少有点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从我们现在的眼光看确实有点迂腐的、陈旧、落后了。另一方面,奶奶这种对爷爷的尊崇和礼让,是由于她成长的环境造成的,只能说,奶奶忠实地履行了她们那个时代的道德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说,这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如果不考虑那么多,仅仅从谦虚、礼让的角度来说,我还是要理直气壮地给奶奶点一个赞!
“打归打啊,吃还得给他吃”
这句又可笑又可爱的话,是奶奶在2021年3月份说的。
我那段时间经常加班,很长时间没回老家了,到了3月份的一个周六,我请了假回老家看望老人。
到了镇上,我买了几个热乎乎的小面饼,带回去给爷爷奶奶吃。奶奶看见我后,顿时就笑得合不拢嘴。我把小饼递给奶奶,奶奶看了看,先埋怨说,怎么买这么多啊!然后拿出来一个对我说:“给那个老者送去这个”。看她又是先给爷爷吃,我突然想故意逗逗她,就说:“不给他吃”。
顿时,奶奶显得吃惊和疑惑,她怕自己听错了,又问了我一遍“什么?”,我又大点声说“不给他吃”,奶奶脸上立刻有了不赞同的神色,喃喃说了一句“哎,那才不行来”。我一听,乐了,赶紧又跟了一句说:“他总是打你,不给他吃!”奶奶显然没看出我是开玩笑(她有点脑子反应慢,有点小糊涂)。她又喃喃自语似地说:“打归打啊……给他吃”。
我看奶奶当真了,就赶紧拿了一个送给爷爷,奶奶看着爷爷开始吃了,才放心下来。
这就是我的奶奶。无论爷爷对她多么冷冰冰,多么暴脾气,她总是一心一意对爷爷好,时时刻刻关心惦记着爷爷,好吃的好穿的好用的,无论如何也要先给爷爷,而且几十年如一日,时时如此,事事如此,过去艰苦岁月如此,现在耄耋之年还是如此。每当孩子们给她好吃的,或者到吃饭时间,她第一句问的话必定是:“你爷爷吃了吗”“老者吃了吗?”“他去哪儿了把他叫过来吃饭”。甚至爷爷吃的时候,她也要看着,看着爷爷吃了一些才放心。
为这事爷爷奶奶还经常吵架:近几年奶奶太健忘,明明爷爷吃过了,可过会她又忘记了,又督促爷爷吃,爷爷说“我吃了”,她就说“哪有呀?你没吃”,这样一下子就会把爷爷气得火冒三丈。
可就是奶奶的这种细心到“烦人”的照顾,才使爷爷身体渐渐好转,年轻时候的一些疾病竟慢慢康复了。
奶奶对待另一半的这种态度和做法,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呢?当然,我的意思是,不仅仅女士要学习,男士更应该好好学习。
花了钱了还能不好吗?她又不吃不喝的。
在我抖音里,有一个记录爷爷奶奶装修房子的故事。
从我记事时候开始,爷爷奶奶就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两间堂屋、一间储藏室、一间过屋。过屋被烟熏得黑黑的,但农村人的习惯,平时在过屋最多,围着大锅台吃过晚饭后,老人孩子坐在炕上,大人坐在“阔落口”(为大锅添柴的地方),一家人热热乎乎,其乐融融。
大约在九十年代后期,爷爷奶奶那五间房子推倒了,又建造了两间瓦房居住。这两间房子又居住,又生炉子做饭,时间一长,就熏得黑乎乎脏兮兮。
2020年4月份,我们决定给他俩稍微装修下房子,两天时间下来,墙刷白了,天棚吊顶漂亮了,房间布置的宽阔了。搬回房间后,爷爷高兴地哈哈大笑,遇见人就夸奖一番主持装修的孙媳妇,奶奶安安静静坐回自己小床上,也没有什么言语,竟然好像是心事重重。我上前问道;“房子是不是好看了?”奶奶说“是啊,好看了”,我正不解她为什么不高兴,她接着又跟了一句:“花了钱了还不好看吗?”
我这才恍然大悟,又可笑又无奈。原来,奶奶正在暗自揣测这装修得花多少钱,为花了这么多钱而惴惴不安,暗自心疼,。
真是可怜的奶奶,一辈子掌管这么一个大家庭的吃穿用度,何曾舍得乱花一分钱,何曾为自己添一件衣服,买一口好吃的。为自己简单装一下房子,对她来说该是多么巨大的无谓花费!
我又回想到,之前给她买一台电视,她也是这种既高兴,又心疼的复杂神情。我问:“这个电视好吗?”她也是回答:“花了钱了能不好吗?”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安慰。后来,还是奶奶像是安慰自己似的喃喃自语:“爱怎么怎么着,花了就花了吧,有个新电视,孩子们来看看,俺也看看”。
对,虽然花了二百元钱,可是能够让孩子们看看。善良的奶奶还是首先想到了孩子们。
奶奶的这种神情令人心疼。
可是,奶奶对于子孙后代,对于亲戚邻居,却该花就花,该给就给,该用就用,从不小气。
每年阴历四月初八,是我们这边的一个年会,男女老少都去赶集,像过节一样热闹。记得小时候,每当这一天早上,奶奶就会颠着小脚来到我家、大爷家,给我们孙辈每人几块钱,让我们去集市上买点玩具、食品,到了过年,她一定会提前准备好磕头钱,笑盈盈地等着我们去磕头……
那真是穷苦的岁月,一般人家里一点余钱都没有。奶奶手里同样拮据,可她总能从爷爷很少的补贴里挤出一点,算计着8个子女,哪一家遇到了困难,哪一家需要临时救急,就悄悄地给一百二百的,有一次,我听见父亲跟母亲议论说:“咱娘做事很公道啊,谁家有点困难都在她心里,她暗地里给谁家点钱是好事,谁也不许攀绊”,听到这话,很年少的我心里竟然也有了酸酸的感觉。
还有人情世事,奶奶想的周周全全,谁家有什么事,她不去点钱,就会忧虑心焦。父亲有时候也说她:“娘,你都八十多了,就不要跟那些人情世事了,我们去处理就行了。”可奶奶总会扳着手指说:“谁谁谁曾经帮助过咱们,帮咱家盖屋、打井,给咱们出了牛马力啊,人家身体不好,我得去看看啊”“谁谁谁一辈子和咱家好,对咱没有这么亲的,她家有孙子了,咱不能不去啊”。看到她说的句句在理,而且这么忧心焦虑,我们也就没办法多说了,由她去处理那些事情。
我现在和妻子都是工薪阶层,虽然衣食无忧,可也房贷车贷压身,生活并不轻松。每当大手大脚花钱,每当我铺张浪费,我也会觉得惴惴不安,觉得良心受到谴责,我想,这可能就是来自奶奶的基因。
“吃桃酥啊……”
很多粉丝把这句话作为奶奶标签式的语言,每当我发出新抖音之后,很多粉丝就会开玩笑留言:“回老家了?修竹奶奶没让你吃桃酥么?”
吃桃酥啊,这是奶奶重复的最多的一句话,从小到底,这句话我们听得耳朵都出了茧,这句话也包含了奶奶多少的爱啊!
小时候,大人去地干活,就把我们扔给奶奶,奶奶先后看大了我们7个孙辈,真是含辛茹苦,操碎了心,累弯了腰。奶奶之前经常笑嘻嘻跟我说一个故事:小时候,我和一个堂妹同时在奶奶家,让奶奶看着,可奶奶也得烙煎饼干活啊,为了不让我们乱爬发生危险,奶奶就用绳子把我和堂妹拴在树上,堂妹老实,安安静静的在树下坐着,我呢,被栓住后就心烦气躁,急的刚会说话就知道破口大骂。
从小到大,奶奶总是自己饿着肚子也要把好吃的留给我们。直到我们十几岁之后,还是到奶奶家找吃的。孩子多好吃的少啊,所以奶奶也是有计划的保存点东西,不是一次性地让我们吃完,而是尽可能地让我们多吃几回,多吃一段时间。我有点内向,去奶奶家往往不好意思要着吃,奶奶对我又偏爱,所以我一去,她就会更热心地找东西给我吃。
这种习惯一保持就是几十年,等我三十岁、四十岁的时候,奶奶还是这样对我。在她心目中,我永远是那个饿着肚子、不好意思主动要饭吃的孩子,每当去她家,她就会颤颤巍巍翻遍所有抽屉,恨不得把所有能吃的都翻出来,有时候是一把饼干,有时候是几块桃酥,有时候是几块糖果。
这里面,桃酥是当之无愧的秘藏食品,每次去她总是赶紧忙着找桃酥,一旦找出,她就非常欢喜,赶紧递给我让我吃。说实话,我是确实不想吃,就推辞说:“我不吃,我吃饭了!”奶奶的回答一定是“怎么能吃这么早”“吃了再吃点还能撑着吗?”“吃,抓紧吃!”
她有点小糊涂了,她应该是想:这么好吃的东西为什么不吃呢?孙子不吃,就是不舍得吃。所以她就更让给我吃。如果我再不吃,她甚至就有点忧虑和伤心。
这种情况下,我一般就是接过一个,慢慢咀嚼,因为如果我很快吃完了,第二个立即就会递过来。
我吃的时候,奶奶就会在一边笑眯眯地看着,好像比她吃下了还高兴。一边看着一边说:“好好吃,吃饱了喝点水”。
这就是奶奶和桃酥的故事。。。想必70后,80后,很多人都有过同款的奶奶,同款的桃酥,同款的故事,圆圆的桃酥,是奶奶全心全意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