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下大雪了!
受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天气,其中河南成为此轮大雪中心,当地已经发布暴雪黄色预警。
冬天下雪本就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但反常的是,此次下的雪花竟然和常见的雪并不一样,并不是常见的六边形雪花,而是长条形雪花,仔细看会发现这非常像大米,还有人说像是味精,像椰蓉,就是不像雪花。
这种反常的雪花形状,引起了人们的热议,有人表示,这难道是天上下大米了?还有人表示:这是传说中的“罗面雪”,也就是用罗(当地筛东西用的工具)筛过的雪,在民间谚语中有“天降罗面雪,一下下半月”的说法。
那这次出现的“大米状雪花”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会是瑞雪兆丰年的好兆头吗?
雪花的形状自然界中不存在一模一样的树叶,也不存在一模一样的雪花,虽然雪花看起来大同小异,但在显微镜下它们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长相。
如果你仔细观察雪花,就会发现绝大多数的雪花,都有一个共同点:核心部分是六角形的。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都有这样类似的结构呢?
我们都知道,冰其实就是固态的水,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而水分子当中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其中,氢原子是由1个氢原子核和1个电子构成,氧原子是由1个氧原子核和8个电子构成。
初中化学课上也告诉我们,一般来说,原子外围的电子排布要想稳定,第一层是需要2个电子,第二次需要8个电子。仔细一看,我们就会发现,氢原子核外只有1个电子,氧原子核外第二层是6个电子,都属于不太稳定的状态。
所以,它们要结合,其实就是2个氢原子提供出2个电子,和1个氧原子提供出6个电子,一起共用。这时就可以让氢原子核外第一层确保有2个电子,氧原子核外第二层确保有8个电子,形成稳定的化学键。
不过,氧原子属于比较强势的,氢原子比较弱势,氢原子提供的2个电子会更加偏向于氧原子核,所以2个氢原子核和1个氧原子的配对就不是完全呈现电中性的。这就使得1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带有微弱的负电性,而氢原子带有微弱的正电性。
而我们都知道,物质当中是有一堆的水分子,其中的氧原子都带微弱的负电性,氢原子都带微弱的正电性。根据异性相吸,于是氧原子其他的电子也会找氢原子勾搭,最终水分子就会朝着4个不同的方向发展,5个一组,形成一个类四面体的形态。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会纳闷,这也不像六角形呀?
还是那个道理,这是一堆水分子,不只是5个水分子,也就是说,会有很多“5个一组”,它们也会相互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像六棱柱的晶体、
这也被我们称为:六方晶系,也叫作:六角晶系。
根据气候条件的不同,这种结构可以向空间的4个轴线方向去发展,最终形成不同的结构,其中1个是纵向轴(主轴),3个是横向轴(辅轴)。
所以我们也很容易发现,往横向轴(辅轴)发展的机会要比纵向轴(主轴)更多,所以绝大多数的雪花才会朝着六个角的方向去延伸,这才使得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雪花的核心部分是六角形。
这六个角的角平分线画出来后会构成三条轴,其实就是3个横向轴(辅轴)。那罗面雪是怎么回事呢?看起来似乎也没有那么像普通的“六角形”雪。
罗面雪虽然雪一般来说,大概率会往三个横向轴去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只会这样。只要条件合适,它也确实可以往纵向去发展。那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
答案是:合适的温度。一般来说,往三个横向轴发展的合适温度大概是0度~零下4度,以及零下10度到零下22度。这时候的雪花基本上都是“六角形”的雪。但如果温度低于零下十度,高于零下22度,此时的雪花就会往纵向轴上发展,形成细细长长的形状,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像针状,像大米,像味精的雪花。
可能很多人也会发现,即便是在“温度低于零下十度,高于零下22度”的情况下,也未必真的就是罗面雪,那问题出在了哪里?
实际上,这是形成罗面雪的核心温度条件,如果温度都不是这样,就很难形成罗面雪。但与此同时,雪花形状的形成,还和云中的水汽含量,气流的变化有关,任何的一些因素的改变,都有可能导致雪花形状发生变化。尤其是水汽含量也会剧烈地影响雪花的性状。
这才使得即便是在“温度低于零下十度,高于零下22度”,也未必出现罗面雪。
是瑞雪兆丰年的好兆头吗?如果是别的地方出现大雪,可能会带来灾害,但在冬小麦生长区域,瑞雪确实有利于冬小麦的生长。
这是因为雪花蓬松多孔,能够保暖,保护冬小麦的根系不受冻伤;另外瑞雪又能够保持土壤墒情,有利于冬小麦的生长。
雪花融化时,又会吸收热量,使得土壤温度降低,此时又会冻死一批土壤中的昆虫和虫卵,相当于天然的杀虫剂,因此在冬小麦生长区域,才有“瑞雪兆丰年”的说法。
#河南##雪##罗面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