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拍,现如今是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了很多人每天必做的事情。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不论你在做什么,只要神志清醒,就随时都可能自拍。它已经不是刻意而为之的事情,而是变成了一种社交方式,一种记录生活中零散的闪光点,并随时向全世界展示的一种美妙的语言。
自从网络社交媒体的风靡,自拍者再也不用孤芳自赏,只要轻点屏幕,自己的自拍照就可以被所有的朋友看到。这些照片不光是为了展示自己的美,很多时候是在通过照片说出自己的心声,或是分享自己的情感。
随着自拍的盛行,能够方便自拍的“武器”也越来越丰富,包括高像素摄像头的手机、自拍相机等等,甚至还有各种各样,方便到“小白都能灵活使用”的修图软件。记者搜罗了一些自拍时常用到的“神器”,相信大家对自拍会有一个新的了解。
文/本报记者 侯杰
“45度忧伤”代表一切
自拍与普通拍照不同,一般我们说拍照,是指使用者拿着相机对着某一物体进行取像的过程,而自拍时,摄像头是时时刻刻对着自己的方向的,而最主要的对象就是自拍者的脸。
由于这一特殊属性,那么拍照的姿势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传说中的“45度忧伤”就是由此而来。
其实,除了面对镜头时的姿势外,自拍的态度也是尤为重要的。曾经有一个段子,一个爱用微博的女生,每天都会把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并拍张照片附上文字发到微博上。本来很平常的一件事情,却有一个朋友突然有一天问她,为什么你的微博全是大头照?这时她才发现,自己的微博里留下的状态是:今天早上好堵呀,附上一张大头照;外面的雨好大,附上一张大头照;晚上朋友过生日,附上一张大头照;快看,男朋友在向她求婚,附上一张自己的大头照……这时她才意识到了,在发微博时,她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脸是否漂亮,而忽视了实际发生的事情。
自拍衍生出来的社交方式,有时候更加突出了自拍者心理上的姿势,而不仅仅是摆拍的姿势。
后来这位女士为了端正自己发微博的态度,就把状态改成了:今天地铁人好多,但是我很开心,附上一张大头照;快下班了,突然下起了雨,才发现没带伞,附上一张生气的大头照。
我发的就是“照骗”
苏女士(化名)是微信朋友圈的“骨灰级”玩家,在她的圈子里,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每天都在刷新她的朋友圈。不过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女人。这些女人们每天都在晒着自己的生活,炫耀着自己的娃和包。
这些对苏女士来说早就习以为常,她表示:“其实就是她们会自拍而已。”
说起自拍,苏女士来了劲头,“自拍首先要摆对姿势,最好把镜头放在斜上方45度角,脸稍微侧一些,背景尽量选择单色……其实,多看看朋友圈就知道怎么拍了”。苏女士说,她就是在看到自己的朋友圈中,有很多修改的很浮夸的照片之后,才开始自己钻研修图技巧的。
“一开始我也像她们发的照片一样,大到夸张的眼睛,没有血色的皮肤,还有看起来能扎破气球的下巴。后来,在用了几十款软件后,我渐渐地找到了修图的感觉。”苏女士说。据苏女士介绍,她在几年前就开始使用手机修图软件开始美化自己的照片。说是美化照片,其实就是给自己的脸“美容”。在这段时间中,各种软件使用后就删除了,而有的也被保留了下来。根据苏女士的讲述,记者整理了她使用过的软件,并向其询问了使用感想。
经过不断地尝试,人们总会有些意料之外的收获。苏女士在经历了数十款修图软件的“洗礼”后,发现即使自己的修图技术再好,图片再怎样毫无瑕疵,那始终只是在修饰自己的脸。而她自己的朋友圈里也都会被大头照占领,她也就变成自己最厌恶的人。
“原来我发的就是‘照骗’,是件没有意义的事情。我现在发自拍照都是看心情,比如过生日的时候,才会发一张照片。其他的时候我更愿意拍一些漂亮的景物,这能够让我的心情更好。”苏女士还说,“修图的技术不光体现在脸上,能够把风景照和静物照修得天衣无缝,是她近些年来最大的收获。”现在她更愿意展示自己的所见所闻,而不再是无聊地发一张脸。
自拍照相馆,可以肆意挥发自己的灵感
自拍照相馆,是进行自拍摄影的场所。自拍照相馆的概念最初源于欧美国家,是无须摄影师,仅依靠手中的遥控器即可远程为自己拍摄的摄影场所,在欧美发达国家成为摄影一种主流方式。随意的自拍风潮,在一年内遍布五洲,深受追求个性年轻人的青睐。2011年,自拍照相馆首次在我国运营,延续了欧洲的自拍风潮,迅速在我国形成了一种新的娱乐诉求——自由、随性、洒脱。现在很多年轻人喜爱张扬个性,却又喜好私密,自拍照相馆就成了他们的选择。
馆内的设施很简单,一个支在三脚架上的单反相机,一到两个闪光灯,两个反光板和一个背景,这就可以开始拍照了。之所以叫自拍,是由于馆内没有工作人员,拍照的人需要自己拿着无线快门,看着对面的屏幕上的图像或镜子进行拍照。一般馆内都会准备好一些服装和辅助道具,让拍照的人选择适合自己的装饰。
无人的拍照空间和专业的设备,再加上丰富的配饰,让拍照的人能够尽情挥发自己的创意、张扬自己的个性,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属于自己的摄影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