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不只是以精彩的神魔故事取悦于人。在《西游记》诞生后的几百年里,它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宗教、哲学、思想、文学、民俗、语言等等诸多方面。
比如,《西游记》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某某到此一游”的开山鼻祖。
在《西游记》的第七回(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西游记》,下同),孙悟空和如来佛赌赛。孙悟空在如来佛五指幻化成的肉红柱子上写下“齐天大圣,到此一游”这几个大字,还在柱子底下撒了一泡猴尿,想以此来证明这个地方我老孙来过。转眼到了几百年后的今天,众多不拘小节的游客虔诚地效法齐天大圣,在名胜古迹上面刻上如出一辙的“某某到此一游”;有的还会随地拉上一泡臊尿。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著名的励志短句通俗如现代语言,许多人不知道它竟然出自于几百年前的《西游记》!
在《西游记》第二回中,须菩提祖师对孙悟空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与我们现今沿用的句子确实的字不差。
我们开会用得最多的动作是什么?当然是鼓掌。特别是在有精彩的演出、演讲,或者有领导讲话的时候用得最多。而“鼓掌”这个词,竟然也是来自于《西游记》。
《西游记》里多处使用“鼓掌”这个词。
比如《西游记》第四十三回:
行者听毕,忍不住鼓掌大笑道:“这师父原来只是思乡难息!……”
比如《西游记》第四十五回:
那三道士鼓掌大笑道:“我说他走了,原来还在这里!”
如果说中国革命战争时代和改革开放时代,都曾经借鉴《西游记》书里的词汇,你会相信吗?
不管相不相信,这是不容置疑的事情。
新民主主义运动时期颇有影响力的名词:“三座大山”,便是引用《西游记》的。
《西游记》是历史上最早提出“三座大山”这个名词的。
“三座大山”出现在《西游记》第三十三回:
他(银角大王)在那大路上妆做个跌折腿的道士,脚上血淋淋,口里哼哼的,只叫“救人!救人!”……三藏叫道:“悟空,你驮吧。”……行者驮了……行不上三五里路……这大圣正算计要掼,原来那怪就知道了。且会遣山,就使一个“移山倒海”的法术,把一座须弥山劈头来压行者。这大圣慌得把头偏一偏,压在左肩背上。那魔……却又念动咒语,把一座峨眉山遣在空中来压,行者又把头偏一偏,压在右肩上。看他挑着两座大山,飞星来赶师父!那魔头看见,就吓得浑身是汗……(银角大王)把真言念动,将一座泰山遣在空中,劈头压住行者。那大圣力软筋麻……只压得三尸神咋,七窍喷红。
二魔得手后,得意地对老魔道:
“他已被我遣三座大山压在山下,寸步不能举移。……”
“三座大山”一词便由此产生!当然,《西游记》里的“三座大山”指的是须弥山、峨眉山、泰山;而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三座大山”是指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解放”一词与中国现代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解放战争、解放区、解放军、解放全中国、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
而这个光芒万丈的伟大词语竟然也是出自《西游记》!
最早的“解放”一词出自《三国志·魏志赵俨传》:“俨既求之,乃表府解放”。但这里的“解放”只含释放之意。
明代小说《水浒传》也有“解放”一词的使用,但使用量很少,很容易被人忽略。
《西游记》使用“解放”一词不少于10次。看过《西游记》的人不可能不注意到这一个词语。而且,《西游记》里的“解放”一词含有解救、解开束缚等含义,与解放战争、解放军、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等词语的意思是完全相同的。
《西游记》里出现“解放”一词至少有以下几个地方:
《西游记》第二十六回:
大仙谅他走不脱,即命解放了三藏、八戒、沙僧。
《西游记》第二十八回:
那公主……到桩前解放了唐僧,将书付与。
《西游记》第三十五回:
行者道:“……还有些败残回来的,又被老孙杀绝,方才得入此处,解放你们……”
《西游记》第五十二回:
孙大圣才同天王等众打入洞里,把那百十个小妖尽皆打死……然后才解放唐僧、八戒、沙僧,拿了铁棍。
《西游记》第五十五回:
那怪正教解放唐僧,讨素茶饭与他吃哩……
《西游记》第七十二回:
八戒道:“依我,先打杀了妖精,再去解放师父,此乃‘斩草除根’之计。”
《西游记》第九十回:
行者……却又剔亮了灯,解放了沙僧。八戒捆急了,忍不住大声叫道:“哥哥!我的手脚都捆肿了,倒不来先解放我!”
《西游记》第九十二回:
行者将变化入里解放师父,正走,被妖惊觉,顾不得师父,打出来的事,讲说一遍不题。
《西游记》第九十二回:
二星道:“我二星扫荡群牛到此,特来解放圣僧。”
《西游记》第九十七回:
行者喝道:“……阎君差鬼使押我来对你说,教你推情察理,快快解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