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有许多真挚的友谊,不分老少,也无论地域。现实生活中也经常会出现忘年交,比如魏晋时期的孔融与祢衡,一位年近不惑,一位刚好弱冠,相差二十岁左右,却成了自己。
郑板桥与袁枚都是清代的杰出才子,彼此虽然都知道对方的大名,却一直无缘相识。后来两淮都盐运使卢雅雨在扬州的三贤祠做东,邀请文人雅士在此集会。
郑板桥和袁枚都应邀参加,那时他们分别为71岁和48岁,可谓相见恨晚。下面分享的是袁枚赋诗感谢郑燮,对方即兴吟诵《赠袁枚》,流传了一段诗坛佳话。
投郑板桥明府
清代:袁枚
郑虔三绝闻名久,相见邗江意倍欢。
遇晚共怜双鬓短,才难不觉九州宽。
红桥洒影风灯乱,山左官声竹马寒。
底事误传坡老死,费君老泪竟虚弹。
袁枚年少有才,进士及第后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来外放担任县令,却多年不得提拔,于是辞官归隐于随园,并广收弟子。诗人的才华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赏,就连郑板桥也喜欢读他的诗作。
后来有一次误传袁枚不幸落马摔死了,板桥非常伤感,还为他哭了一场。袁枚与前辈会面后,大家饶有兴趣地谈论起这件事,才子非常感谢板桥的厚爱,于是赋诗表达敬意。明府,是对县令的尊称。
袁枚首先赞赏郑板桥先生拥有诗书画“三绝”,尤其是他的画作更是备受世人瞩目。此次群英聚会于扬州的邗江,实属机遇难得,自己终于可以有幸得到先生的赐教。
接下来才子不禁有些感慨,彼此相知恨晚,而且都已“双鬓短”,更可惜人才难得,令人感叹九州之地依然不够宽广。诗人用“不觉”二字,传达出求贤若渴的愿望。
卢雅雨的红桥修禊之邀,让袁枚得以与很多文人墨客相聚,大家畅所欲言、各显风流,窗外寒风凛冽,屋里却灯火通明。诗人又联想得到郑板桥曾在“山左(即山东)”担任县令时的艰难处境。“竹马寒”,道出了其俭朴的生活作风。
结尾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前辈的感激之情,“底事误传坡老死”,是指有人误传苏轼在贵州去世,他的好友范景仁在许昌听说后大哭了一场,诗人借此述说郑板桥对自己的深情。全诗传达出诗人对郑板桥的推崇,以及意外会面后的喜悦之情。
赠袁枚
清代:郑燮
晨星断雁几文人,错落江河湖海滨。
抹去春秋自花实,逼来霜雪更枯筠。
女称绝色邻夸艳,君有奇才我不贫。
不买明珠买明镜,爱他光怪是先秦。
郑燮,人称板桥先生,进士及第后曾担任山东范县和潍县县令,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作者参加了这次聚会,会见了著名才子袁枚,并即兴赋诗,表达了自己对才子的赞赏之意。
作者在开篇抒写了知己难求,“晨星断雁几文人,错落江河湖海滨。” 诗人说天下的才子骚客,就像晨星一样光彩夺目,也如离群的孤雁那样孤独,更是错落分布于五湖四海。
接下来作者赞美袁枚的不凡文采,就像春华秋实,既有华丽的文辞,也有发人深省的内涵。才子宦途沉浮、人生坎坷,却显得更加坚韧顽强和出类拔萃,就像历尽风雨摧残的翠竹,气节高尚。
板桥虽然岁数比袁枚大了二十多岁,却丝毫不在意他的文采超过自己。“女称绝色邻夸艳,君有奇才我不贫”,作者说才子金屋藏娇,邻居们都夸奖她的国色天香;诗人又赞美袁枚颇有奇才,自己有这样的朋友,精神生活一点也不贫乏。
结尾两句乃是戏谑之语,只可意会,不便明说。板桥说我不置办明珠,却购买明镜,因为“爱他光怪是先秦”。先秦,化用了古代分桃的典故,相传卫灵公的男宠弥子在园中摘了一个桃子吃,他吃了一半,觉得味道不错,就将剩下的一半递给卫灵公,旁边的侍卫看了却目瞪口呆。
比较这两首诗,袁枚的作品含蓄深情,文采出众。而郑板桥的诗作却抒写随意,作者以诙谐的笔调,表达了对晚辈的赞赏。不提两位才子诗歌的水平高下,他们没有文人相轻,而是相互欣赏,就值得人们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