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在汉文化主导的大部分地区,家有丧事,孝子出迎吊丧来宾是一定要下跪的。一般俗语所谓“孝子头,满地流”,主要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迎宾下跪怎么来的,较为复杂。说复杂是因为礼仪文本的规定较为复杂,后世传承出现权变和演进。我们从丧礼规范文本的角度进行分析,供大家参酌和评述。
1、《仪礼》没讲迎宾一定要下跪,但送宾一定要下跪
《仪礼---士丧礼》有:“君使人吊。彻帷。主人迎于寝门外,见宾不哭,先入,门右北面。吊者入,升自西阶,东面。主人进中庭,吊者致命。主人哭,拜稽颡,成踊。宾出,主人拜送于外门外。” 翻译一下就是:国君派人来吊唁,要撤去帷幕。丧主到寝门外迎接,见宾而不哭;丧主先进门向北站在右边。吊者进门,从西阶上堂,向东而站。丧主进入中庭,吊者向丧主传达君命。丧主哭拜,叩首、哭踊。吊唁的宾客出来,丧主到大门外拜送。
就是说,国君派人吊丧,主人应当出门迎接吊丧人。吊丧人入灵堂后,主人哭拜于位,这时候要跪。宾出,主人送出大门之外。见宾怎么施礼,没有直接明说。但送宾到大门外是要跪的。所谓“拜送”,拜即跪拜,是一定要下跪的。
2、《礼记》要求跪迎尊者
《礼记---丧大记》对于迎宾分得很细:“君之丧,未小敛,为寄公国宾出;大夫之丧,未小敛,为君命出;士之丧,于大夫不当敛而出。凡主人之出也,徒跣扱衽拊心,降自西阶。君拜寄公国宾于位;大夫于君命,迎于寝门外,使者升堂致命,主人拜于下;士于大夫亲吊则与之哭;不逆于门外,夫人为寄公夫人出,命妇为夫人之命出,士妻不当敛,则为命妇出。”
大致意思是说,国君死,尚未小敛,如果此时有寄公、国宾前来吊唁,孝子要出迎。大夫死,尚未小敛,如果此时国君派人前来吊唁或送礼,孝子要出迎。士死,对于大夫前来吊唁,只要不是正在小敛,孝子就要出迎。凡是孝子出迎的时候,都要光着脚,把衣襟下摆掖在腰带上,捶着胸口,从西阶下堂。国君在庭中向着来吊唁的寄公、国宾拜谢。大夫对于国君派来吊唁的使者,要出寝门之外迎接;使者升堂传达国君的旨意,孝子在堂下拜谢。士对于大夫的亲自来吊,孝子只是在西阶之下就位,与大夫皆面东而哭,但不到门外迎接。寄公夫人来吊唁时,国君夫人要出迎。国君夫人派使者来大夫之家吊唁时,大夫的妻子要出迎。士妻只要不是正在忙于小敛,都要出迎前来吊唁的大夫之妻。
在礼仪的原创时期的周代,天子、诸侯、大夫、士,是基本的社会管理阶层,大体上讲,对于比自己身份高贵的人吊丧,主人应当出迎跪拜。所谓“拜”,就是跪拜。按《周礼》关于“九拜”的设定,行拜礼都是跪着的。
3、《朱子家礼》要求护丧人员迎宾
《朱子家礼---丧礼》有:“既通名,丧家炷火然,烛布席,皆哭以俟。护丧出迎。宾入,至厅事-----------护丧引宾入,至灵座前哭尽哀,再拜,焚香,跪,酹茶酒,俛伏兴。--------护丧至哭者,祝跪读祭文,奠赙状於宾之右,毕,兴。宾主皆哭尽哀。实再拜。主人哭,出西向,稽颡再拜。宾亦哭,东向答拜-------乃揖而出。主人哭而入。护丧送至厅事,茶汤而退。主人以下止哭。”
大致意思是说:吊丧人员要先具刺通名,刺是载有自己姓名身份的名片或木牍等。丧家烛火哭泣,以待吊者。护丧出迎吊者。引吊者入。施礼。叙话。礼毕。护丧送吊者出。
所谓护丧,即总领或统领丧事的执事人员,有的地方叫“大支”“大知”等。
4、民间丧事习俗,孝子迎宾一定要下跪
迎宾下跪是民间丧事活动中长期逐步形成的习俗要求。理由很简单:人家来你家吊丧,给你父母磕头行礼,作为孝子下跪迎接,天经地义,理所应当。此时,不管你多么富贵权势,不管你有多么高傲的身份,都应当沉心服从。
迎宾下跪是知礼懂礼、识事懂事的表现,也是孝道的基本要求,不丢人,从来都是。
当然,作为流行性的丧事习俗,迎宾下跪是一般要求,不是绝对规定。特定情况下可以不跪。如吊丧人与逝者和孝子有确定性的亲戚关系且辈分低于孝子或年龄幼于孝子的,孝子迎宾可以不跪。还有,逝者或孝子是国家工作人员,单位人员吊丧的,孝子可以行揖礼,不行跪拜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