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又名周树人,他是我国近代文学的大家,也是我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的创作者。鲁迅曾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深得广大人民的喜爱,如:《朝花夕拾》《野草》等。
其中鲁迅先生创作的《孔乙己》一文更是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落后,深刻揭示了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让底层人民的形象跃然纸上。
一、孔乙己本人《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写的第二篇“独特”的小说。字符虽少,但却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了封建制度对人的摧残和无情的打压,着重暴露出当时对他人缺乏同情的社会问题。
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封建社会旧知识分子的形象,几次科举落榜,最终成为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封建文化、腐朽文化的牺牲者。
后来,孔乙己在生活中也逐渐染上好吃懒做,偷鸡摸狗的坏习气。
鲁迅先生通过对孔乙己这一形象的刻画,表现出了旧的封建文化对人民群众的毒害和人民群众对生活的麻木。此外,鲁迅还几次通过“哄笑”贯穿整个故事情节,烘托,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不得不说,鲁迅先生的确用不同层次的人,不同的心理,多方面的表现了孔乙己的遭遇和整个社会的悲剧,大大加强了整篇文章的悲剧色彩,以乐景衬哀景,突显文章主题,对社会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
二、出场即笑在《孔乙己》中一共有十四次描写笑,几乎每次跟孔乙己都有很大的关系,这仿佛他的出场就是为了逗笑人们所出场的一般。那么这些人的笑分别都有哪些,又有什么含义?
书中是这样描写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高大的身材,脸上时不时的有一些伤痕,不经常打理乱蓬蓬花白的胡子。当孔乙己一到店里喝酒的时候,人群中总是会高声呼喊,孔乙己,又来喝酒了。”
当时来店里喝酒的人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长衫主顾,这种人是有一定经济基础和身份地位的乡绅官员,可以去店里的隔间坐着慢慢喝酒吃肉,除了他们,还有一类是短衣帮,傍晚散工后到柜外站着休息,向店里买一碗热酒,或选择多加一文买盐煮笋,或是茴香豆一起下酒。
同两种不同的认识,此时主人公孔乙己是一名穷困潦倒、科考失败,浑身脏兮兮的书生,且手上并没有多少银钱,还死要面子穿着破旧长衫,满口“之乎者也”“君子固穷”咬文嚼字的对别人进行说教,保持清高,这强烈的反差无疑是人们最好的取笑对象,让人第一眼看上去就想笑。
或许除了衣服上外表上的好笑,孔乙己脸上的伤疤也经常成为取笑的对象。自己身处底层,也看不起底层人没有任何的同情心,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麻木和底层人民思想未完全受到开化和启蒙。
最后,孔乙己以满口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来表达不满或是对他人的语句进行反驳。如“君子固穷”、“者乎”之类的文言文,再次引起了众人的哄笑,让店内外都是笑声,也为后文吸引孩子的到来做了铺垫。
三、伙计不耐烦的笑孔乙己在喝过酒之后,脸色逐渐恢复红润。在旁人问他:“既然读过书,怎么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脸上立马显得局促不安,又开始了“之乎者也”的话,而这再次引起了众人的哄笑。
在那个时候,伙计可以附和跟着一起笑,也不会得到掌柜的责骂。孔乙己的到来让伙计觉得生活不是这么沉闷,他觉得,孔乙己可以适当地活跃一下气氛,让每天温酒的这个工作有一个小插曲,不再显得店里死气沉沉。
这时的伙计对孔乙己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恶意,甚至对他抱有同情心,对他的笑也只是觉得好玩,跟随众人一笑而过,并没有什么恶意,只是普通的笑。
孔乙己除喝酒外,有时还会问伙计有没有读过书,会不会写字,说着便要教伙计写字,孔乙己觉得自己的做法无比正确,可未曾想,这时伙计的心里已经开始瞧不上孔乙己了,认为他是要饭一般的人物,居然还要教自己写字,基于此点,孔乙己对他有一点不耐烦,便转过头去不再理会。
伙计都有如此态度,照理来说,孔乙己应该知难而退,可是孔乙己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在此诚恳地教了伙计,彼时的他教了伙计几种“茴”字不同的写法,并说以后做掌柜记账的时候要用到。这时伙计对孔乙己的态度是又好笑又不耐烦,只懒懒地回答他。这又是对孔乙己的一次笑,变成了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的笑。
这边的孔乙己正准备蘸酒教伙计写字的手略显尴尬,见伙计这副模样,嘴里又开始念出了“多乎哉?不多也”的文言文,自己喝酒自己说话,不再理会旁人。
四、孩童天真无邪的笑店里的众人在哄笑时,也吸引了外边玩耍的孩童,他们听见笑声,也赶忙过来看热闹,围住了孔乙己。虽然孔乙己自己本身也落魄,但还有一颗良善之心,每位孩童都给了一颗茴香豆。
吃完豆子孩子们还想要时,孔乙己连忙捂住剩下的茴香豆,又说出了那句“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就这样,孩子们在吃到美味的茴香豆后,便心满意足的在笑声中吵吵闹闹地自顾走散玩闹去了。
这是文中唯一一次真心实意,没有任何贬义,开心的笑容,孩子们在得到吃时的开心,满足的样子。他们天真可爱,并不知道大人在笑什么,只知道吃到了茴香豆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所以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走散了,又重新开始玩耍。
五、掌柜冷眼旁观,无动于衷的笑店里除了站着喝酒的短衣帮,伙计和孩童在笑外,掌柜的也在笑。不过,掌柜的笑可不是什么善意的笑容,这种笑比前三种笑还要可怕,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资本家的压迫和剥削。
伙计在给客人打酒时,想趁机在客人的酒里羼水,趁机占蝇头小利,对待别人总是一副凶脸孔。在孔乙己被打断腿来店里喝酒的时候,连忙把头伸出去,提醒孔乙己欠了十九个钱,到了第二年的端午依然还记得孔乙己欠了十九个酒钱。
作为酒店的掌柜,可能对于其他顾客的好言相对,客客气气的对待,但是对于孔乙己这一特别的顾客来说,并不需要好言相对。掌柜的充分展现了人性恶的一面,欺软怕硬,扒高踩低。
中秋过后,孔乙己到店里打酒,掌柜并没有同孔乙己寒暄几句,反而笑着对孔乙己说,“你又偷东西了!”这是一份对孔乙己明晃晃,丝毫不加任何掩饰的取笑。
在他人面对困难时,直接在别人的伤口上撒盐,像平常一样的取笑他,淋漓至尽的表现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的社会关系。也表现出了他们从心里就没有尊重过孔乙己,只是一味的取笑他,以他为乐子。
在问完孔乙己是不是偷东西后,掌柜并没有结束话题,而是再进一步问孔乙己,说你要是不去偷,就不会打断腿了。门口的人越来越多,孔乙己的眼神很像是在恳求掌柜,不要再提这件事。其他几个人见此都笑了,可见依旧有很多人想看孔乙己的笑话,再次对他取笑。
有的人在面对弱者,或者是自己的生活已经很惨了,在面对过得还不如他们的人时,总是会对别人踩一脚。在别人的伤口上撒盐,毫无任何同情心,似乎只有这样做,可以暂时忘记他们所受的苦楚,在原本艰难的社会生活中得到一丝快乐。
虽然孔乙己作为一个被封建思想和科举制度所迫害的读书人,但是也有他品质中宝贵的部分。如欠下的酒钱,“不出一月,定然还清”。足以证明孔乙己的诚信和践行承诺的决心。在现代社会,这是很多老赖都做不到的承诺,而当时的一个落魄书生却做到了。
主动教伙计写茴香豆的“茴”,给小孩子分茴香豆吃,这些都是孔乙己真诚待人,心地善良的表现。反观那些生活比他过得好的短衣帮,掌柜等都没有这样的热心,只是一味的嘲笑孔乙己,把他当作一个取笑的工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对于本篇文章来说,孔乙己是可笑的,也是可悲的。可笑的在于他总是做出与现实,与自己生活水平和其他人不一样的作风,嘴里整天“之乎者也”之类的文言文。可悲的是一辈子深受科举制度的迫害,穿着与生活地位不符的长衫,不愿意去改变生活的困境。
在每次的笑声中,不仅揭示了孔乙己生活,性格各方面的可笑可悲。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周围人的麻木不仁与冷酷无情,在面对他人不幸时的袖手旁观及无情嘲笑,更有力地控诉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